入住养老院 不停换房间
正文浏览次数:111
2014/12/13 8:47:3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老人因心里有话无处倾诉而情绪焦躁,最终被劝退回家
□记者调查发现,老人心理问题仍然是养老服务的盲区
老人心,谁关心?
宋大爷
[反常表现] 常与室友因琐事产生矛盾,情绪激动
[背后原因] 被迫进入养老院,心事无处倾诉
其他老人
[反常表现] 极易激动,经常聊着聊着就伤心落泪,一些老人终日沉默不语
[背后原因] 渴望被人关注,但真正的心里话却不愿意跟别人多说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国内养老院数量不断增加,养老院的各种设施和服务项目也逐渐走向完善,而相比之下,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则成为目前养老院服务的软肋。记者调查发现,虽然一些养老院已经开始关注对老人的心理疏导,但资金和人才的缺乏却日益成为其发展的瓶颈。相关专家支招,强化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和突出养老院的人性化服务是解决老人心理疏导问题的可行之路。
[遭遇劝退]
房间不停换 大爷仍不满
想起一个多月前自己被养老院劝退的事,宋大爷至今心里还堵得慌。宋大爷在养老院的室友爱看电视,可宋大爷嫌电视影响休息,二人因此时常发生矛盾。院方给宋大爷调换房间,可怎么调宋大爷也不顺心,眼看矛盾不断升级,宋大爷最终被养老院劝退了。为什么这房间怎么调都不合宋大爷的意呢?谈话中宋大爷流露出了自己真实的心思:原来,宋大爷当初不想进养老院,可儿女们实在没条件照顾他,宋大爷才不情愿地同意了,可心里这个疙瘩解不开,又无处倾诉,自然心里上火眼里不顺。
而对宋大爷这样的老人,养老院也很无奈,宋大爷所在的民营养老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遇到情绪不稳定的老人,我们只能尽量劝导,实在协调不了就只好联系家人带老人离院了。”而如何劝导老人,该负责人也给不出专业的说法,“劝老人就像哄孩子,但老人经常是越劝越激动,就只能暂时先不理他们了。”
[影响健康] 老人心头病 需要及时医
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心理疏导目前还是国内养老院服务的盲区。一般养老院只能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高档的养老院还会配备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但与老人的身体健康相比,老人的心理健康却常被忽视。
记者与一些养老院的老人们接触后发现,他们极易激动,经常聊着聊着就伤心落泪。一些老人终日沉默不语,更多的老人则渴望被人关注,记者在与某位老人聊天时,其他的老人会偷偷朝这边张望,争着同记者搭讪,但真正的心里话他们却不愿意跟别人多说。
由于缺少专业知识,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大多分不清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甚至有一些老人因为心理或精神上有问题被养老院拒之门外。
联合心理诊所的于倩老师表示:“老年人渴望的是沟通和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疏导,会发展为心理疾病,甚至转化为精神疾病,而精神疾病往往会影响寿命。”
[养老院]
资金、人才制约心理疏导
调查中记者发现,很多养老院已经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了,但要做专业的心理疏导,各养老院都感到力不从心。甘井子区某民营养老院的负责经理告诉记者:“养老院现在其实是微利经营,还要依靠政府的补贴,实在拿不出钱来聘请专业的心理医生。我们只能买一些老年人心理方面的书自己研究,尽量雇一些在伺候老人方面比较有经验的护理员。”除此之外,专业人员短缺也是养老院发展心理疏导服务的一大瓶颈。专业人员往往因为工资待遇低、工作繁琐、风险大以及社会地位低等原因不愿到养老院就业。
[专家]
亲情慰藉可弥补专业不足
大连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柳中权建议,强化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和突出养老院的人性化服务是现有条件下解决老人心理疏导问题的可行之路。柳教授介绍,本市一些社区将老年人接进一些有条件的下岗职工家中,开展家庭式养老,这种“家庭养老院”的成功经验受到了其他城市的关注。
柳教授告诉记者:“一个日本考察团来本市养老院考察后,他们感触最深的是我们养老院的亲情化服务,我们的工作人员微笑着称呼老人们‘爷爷’、‘奶奶’,使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亲情。养老院可以用人性化服务来弥补专业和设备上的不足,用亲情的温暖使老人的心理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柳教授认为,解决养老院对老人心理疏导服务缺失问题,应该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养老事业,“养老事业要走社会化道路,同时应突出政府扶持、引导和监督的职能。”柳教授说。 见习记者王丹文/图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