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语:
目前,关于认养地震“三孤”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相对于认养孤儿热,孤老却鲜有人问津。灾区的孤老生活同样需要社会的关注与爱护。让孤老得到妥善安置和照顾,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如何认养或救助他们,许多人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济南 李华新
与领养孩子不同,老人们一般都很难远离故土到他乡定居了,建议采取助养和认养的方式——捐钱请当地人日常照顾他们,常给他们寄点生活费,节日给他们打打电话,假日上门看看他们。希望有关部门出一个援助方案。认领灾区孤残的老人,也是同样的美德,也是天下儿女们可以做的敬老事情。
唐山 陈秀敏
因地震造成的孤老比孤儿更需要救助。这些孤老在地震灾害中痛失儿女、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的痛苦其实一点也不比孤儿轻。他们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有的还可能疾病缠身,如何安度晚年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尽量满足他们的生活,多关心他们的起居,给他们提供方便。
唐山地震后,为收治孤老、孤残人士,政府专门在唐山市建立了18所截瘫疗养院,供孤老、孤残治疗、康复。当然,关心孤老、孤残的生活起居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尽量多和他们进行沟通。和地震造成的孤老、孤残交流,要慢慢跟他们在一起聊天,让他们感到温暖,比如拉拉家常,让他们感觉到大家的关怀、照顾。
河南 陈先生
我在经济条件方面虽非巨富,但认养一个甚至几个人,应该不成问题。但是考虑到孤老特有的心理创伤和生理残障的现状,我认为救助他们,固然需要爱心和热情,还需要理性,认养孤老只靠爱心和金钱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相称的心理知识和医学知识,同时还要有相对充裕的时间陪伴他们,才能更好地照料好他们的生活,抚慰他们的心灵,才会尽可能地让孤老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从我个人的情况和条件出发,我不会选择认养,更认同通过助养的形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更好地生活。
江苏 白 雪
认养地震孤老尤其是地震伤残孤老,家庭并不合适,亟需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企业站出来,通过出资的方式替国家分忧。国家也应该有相关的举措,不应该只由老百姓来负担这个事情。孤儿的问题基本解决了,那么孤残孤老是不是该由国家来解决呢?毕竟对普通家庭而言,增加一个新成员进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孤老年龄越大越不容易融入新家庭,也要理解普通人家的难处。
四川 尹全中
我今年42岁,是绵竹九龙村人,我年迈的双亲在地震中不幸遇难。我心中的悲痛让我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随着逃难人流,我来到了什邡,被安置在陈家巷小学安置点。
后来我看到一位坐在简易棚里的大爷,十分孤独地注视着帐篷里的人不断离去,看到大爷的这种神态,我问:“大爷,大家都走了,你为什么不走?”“哎,我往哪走嘛?我没有家。”大爷叹了口气说。经询问,才得知大爷名叫杨光泽,今年76岁,是什邡蓥华镇钟顶寺人。地震前就是散居五保户。那一刻,我内心产生了一个念头:认他当我的父亲。于是,我真诚地对他说:“你是一个人,我也一个人,我们住到一起,让我来照顾你吧。”从此,我有了一个父亲,老人有了一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