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建队”五四再吹“集结号”
正文浏览次数:113
2014/12/13 8:38:5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核心提示:
原五四新建队近130名知青昨日故地重游,寻找当年旧址,看望老房东,感慨40年前的青春岁月。
赵县农牧局热烈欢迎老知青“回家看看”,新建队拓荒者被授予终身荣誉职工称号。
外地新建队老知青闻讯归队,40年后战友再聚首,说不完的故事,唠不完的情分。
■事件:
老知青被授“终身荣誉职工” 经过数天的筹划与安排,原赵县五四新建队的老知青们,如期在昨日上午,完成了他们四十年后的再下乡之旅。而一些多年和老战友失去联系的知青,也从外地专程赶来参加了聚会。为了表达对这些老知青的欢迎及创业之初奉献精神的感谢,赵县农牧局对老知青的到来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授予这些老知青们“赵县农科所终身荣誉职工”的称号。参观完农科所后,老知青们又携带礼物,来到下乡之初的宿营地——大吕村,看望了阔别已久的老房东们。
在昨天的欢迎仪式上,赵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益锁,对知青们的故地重游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为知青们介绍了赵县农科所发展现状和远景展望。当介绍到赵县农科所将被建设为“北方农业新技术科研基地,全省最好的县级农科所,在北方具有较大影响力”时,让原五四新建队老知青、赵县农科所原始拓荒者们情不自禁地报以欣慰的掌声。随后,许维良作为知青代表,在欢迎仪式上也进行了发言。对赵县农牧局的盛情邀请及欢迎进行了感谢,并对130余名知青战友进行了最真诚的问候。 欢迎仪式结束后,知青们在写有“欢迎终身荣誉职工”的条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赵县农牧局局长王国军对记者说,这条横幅将被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被赵县农科所永久保留。
■现场:
再下乡,四十年的“精神之旅”
现场一:风雨无阻,凌晨一个个电话
5月3日下午5时,石家庄,许维良的家中 大风夹着零星的雨点。许维良在家里来回地走动,时不时地看看窗外的天气。明天新建队的老知青战友们,就要到赵县农科所故地重游了,所以他十分关注天气的变化。 老战友们打来的一个又一个电话,让老许坚定了自己的决定。最后他说:“老战友们说了,‘五四’这天有着特殊的意义,绝对不能改变行程。赵县新建队之行,风雨无阻,盼望着天公作美吧。”
现场二:握手拥抱,就像昨天刚分手
5月4日早7点 博物馆东门口 出发的时间定在了7点30分,可不到7点,博物馆的东门口,就有几十位老知青已经到了。老战友们三五成群,手拉着手,肩并着肩,神采奕奕地聊着当年激扬的青春岁月。每一个刚刚赶到的知青,无一不是逐个和已经赶到的知青们长时间地握手,甚至是真情的拥抱,互相拍打着对方的肩膀以示问候。有的女知青们,见面之后还掉下了激动的泪水。“见到老战友,一下就回到十六七的年代了。虽然聊的陈年往事,但那些往事就跟昨天发生的一样,这些老战友们就像昨天的老战友们一样熟悉。”一位当年的女知青这样说。 老许在人群中忙碌着,见到记者,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看天气,一看太阳出来了,悬了一晚上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现场三:田野张望,那片永远的土地
5月4日上午9点 赵县小吕村边公路 三辆豪华大巴,载着曾经是意气丰发青年的老知青们,开向他们的目的地——赵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一路上,老人们聊着当年的知青旧事。从衡井线一转向新建队方向,车上的老人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坐在车内中间座位的老人们,纷纷站起身来,探着身子,向车窗外张望曾经熟悉的土地。
“这是小吕村,前面就到大吕村了。”
“这条路就是我们拉棉包的那条小路啊,变化太大了,以前都是土路啊。”
当一片白色建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时,有熟悉情况的老知青大声地说道:“看!那就是咱的新建队了。”
车内的老人们再也坐不住了,远远地站起来张望着,嘴里轻声地说着些什么,似乎对别人说,又是对自己说。看得出来,激动的心情挂在脸上。
现场四:签下名字,留下永远的痕迹
5月4日上午10时 赵县农科所内 当一个写有“欢迎终身荣誉职工”的红色条幅摆在老知青们的面前时,这些老人们,纷纷拿起笔来,在红色条幅上认真而又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有一位老人,因身体原因,手有些颤抖,但仍然执意不肯让别人代签。“一定要自己签啊!这是赵县人民对我们知青奉献精神的认可,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认可啊。”
如今的赵县农科所与当年的新建队相比,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们在农科所内,寻找着每一处可以勾起他们回忆的痕迹。当初仓库的后墙,几间还未拆除的库房,甚至在当初水塔原址上翻修的水塔、都成为了老人们留影纪念的主要背景。一位老人抚摩着库房的墙砖,深情地说:“再过三五年,恐怕这些老建筑再也见不到了。那都是当年我们这些不到20岁的年轻人,亲手修建的。看到他们,就想起了我们的青年时代。”
现场五:兴奋不已,拉着老房东不撒手 5月4日上午10时30分 赵县大吕村 从赵县农科所参观完毕,三辆大巴车将老人们拉到了大吕村。“欢迎老朋友们回家看看”的红色横幅,让花甲之年们老人们,感到非常温暖。这是新建队老知青们下乡之初,住宿和生活过的村子。尽管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老人们和当年的房东及乡亲们,结下了永生难忘的情谊。
“哎呀!这么多年了,一眼就认出来了。”张致格一把拉住当年房东的手,已经59岁的她,兴奋得几乎要蹦起来。老房东淳朴地笑着,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但老房东依然还能清楚的记起在家住的每位知青的名字。
临离开大吕村时,大吕村一位叫朱己芬的村民,挨个向每一位老知青打听:“吉玉平来了没有?”当恰好问到老知青吉玉平时,朱己芬伸手指着吉玉平,连声道“你!你!”,然后就是“哎呀!”一声,四只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原来,吉玉平在下乡的时候,多次帮过朱己芬的忙,甚至拉着人力排子车,到元氏县内帮朱己芬拉过白灰。
40年过去了,新建队老知青和当地村民们的感情还是那样的深厚,那样的真实。
■感动
失去联系多年的老战友归队了
“失去联系几十年的田佩华找到了,专门从江苏南通赶来参加聚会。”这样的消息,在昨天参加聚会的老知青们中间,迅速的相互传递着,并引起相当一部分知青的惊讶与感慨。在许维良的寻人信上,田佩华就是其中一位。
“1970年,我离开新建队,打那以后,就彻底和这些老战友们失去了联系,直至今年的4月29日。”与老战友阔别近四十载的田佩华老人感慨万分。她是在昨天凌晨4点,才从江苏南通专程赶到石家庄参加聚会的。
能在花甲之年,和当年的知青老战友们聚会,对田佩华来说是个天大的惊喜。她说,1970年左右,由于种种原因,她从新建队调出并定居到上海。自此,石家庄内她已经没有任何直系亲属,再加上空间的距离和通讯方式的落后,让她和老战友们失去了联系“我妹妹在北京居住,她爱人的同学在石家庄工作。看到《燕赵晚报》的报道后,通知了我妹妹,我妹妹马上在网上看了你们的报道。看完后,立刻告诉我老战友在找我的消息。真的感谢《燕赵晚报》啊。”田佩华说,在得到聚会的确切消息后,她再也坐不住了,立刻订购了5月3日来石家庄的车票,最终在聚会前3小时如期赶到石家庄。“这么多年了,真的太想他们了。可是真的没办法和他们联系啊,这下好了,太好了。”
定居在邯郸的刘少良、赵鲜老夫妇,也专程从邯郸赶到石家庄,参加了老战友的聚会。“留在邯郸的新建队老知青们,能来的这次都来了。人老了,聚一次少一次了。”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