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年人 高龄和女士多赞同进养老院
记者选择公园、商场、社区等公共场合,随机调查了20位年龄在60至80岁的老年人,并分男女两组分别作了调查。
调查表明,现在的老年人思想已经明显开放了许多,40%的老年人赞同进养老院养老,而女性老年人的赞同比例更高,达到60%。
调查还发现,老年人年龄越大越赞同进养老院。76岁的王大妈说,以后不能自理了,肯定要到养老院去。“子女没时间照顾,住老年公寓省心。”
相比之下,男性老年人的观念则相对“落后”些。80岁的刘大爷说,去养老院,少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他还担心,去养老院,一屋的“家产”无法处理,另外男性老人对“集体生活”不太容易适应,还是“家中养老舒服”。
中年人 最喜欢可随时购买服务的“家庭养老”
济南的李先生今年55岁,在某银行工作,子女如今已大学毕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就职。不久将退休的李先生和老伴,现在已开始为今后如何养老考虑。
“子女养老肯定靠不上了,他们还有可能出国发展。”李先生说,他和妻子现在是“老伴养老”:老两口互相依靠着生活。“不过,等将来退休了,老了,我还是喜欢家庭养老,一则我上面还有老母亲要照顾,二则我有很多爱好,诸如集邮、篆刻等,住养老院肯定没家里这样自由。”
记者调查的几位中年人与李先生相似的观点。他们最喜欢“老年公寓+家庭”的“家庭养老”方式,他们希望如果不出家门、不离开自己的生活圈子就能养老最好。“但目前,这类养老服务所需要的人员专业素质,特别是公共医疗服务水平还远不能满足需要。”李先生说。
专家 社会和中老年人要有“大养老院”概念
一位社会学专家指出,现在,社会和中老年人不应该将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完全割裂开来,实际上家庭养老可以作为养老院在社区的触角,而养老院可以作为家庭养老的延伸。“相信随着养老事业的发展,老年人在养老院也可完全满足儿孙绕膝、欢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的需求,譬如北京出现的可独立养老的老年公馆;而养老院也可将专业服务送到老人家中,实现不出家门就可养老的愿望。”
相关链接
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
精彩辩词
*社区养老当然好,但是为什么要否定养老院呢?就好比说赞同吃西药就要否定吃中药吗?还有句话叫中西药结合疗效好。
*我的父母在哪里、牵挂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对方辩友说在家里才能给老人完备的照料,那是不是要请一个医生、一个护工、一个厨师和一个菲佣呢?
评委点评
著名学者余秋雨:
这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论题。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家庭里的矛盾、纠纷一大半是因为怎么更好地对待老人。这是一个延续千年的话题。
台湾时事评论员陈文茜:
正方辩手面对我们这些加起来超过300岁的评委以及加起来超过1000岁的嘉宾能侃侃而谈“赞成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勇气可嘉。不过我有两点遗憾,一是你们没有把未来的老龄化危机深论下去,二是你们忽视了养老中有一个重要角色叫“媳妇”。 记者 赵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