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雪山升起红太阳,铜冶镇内变了样……为啥村内歌声嘹亮,铜冶村民把歌唱……”,来到河北鹿泉市铜冶镇南铜冶村,便传来铜冶版“ 逛新城”欢快的歌声。村民李文合家中,200平方米的大院里丝竹声声,“金河歌舞队”的30多名队员“披挂整齐”地在排练节目,准备近期县里将要开展的“新农村、新农民风采大赛”。
近年来,鹿泉市民间自办文化逐渐热了起来,一些民间文化热心人自筹资金办起了舞蹈队、书社、诗社、艺术馆、宗谱研究会、鼓乐联谊会、民间文化网站等,自觉担当起了传承发扬民间文化的责任。
“民间自办文化,是农村建设中一批不走的文化宣传队。作为文化馆,就是要尽最大力量搞好服务,为各个民间文艺队伍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使之不断地提高表演水平”该市文化馆馆长姜小军说。“不以营利为目的,让大众分享自己的文艺才华,是创办者最大的快乐”,用李文合的话说,“一个人乐呵不如大家一块儿热闹,群众文化应该让更广大的群众都来参与”。
据了解,“金河歌舞队”成立于2006年冬。歌舞队成立之初,从丝弦剧团退休的李文合和老伴王素月在家里义务教邻居们练健身操,逐渐开始组织舞蹈、乐器演奏、歌唱、小品等文艺节目,成员由原来的5个人增加到现在的30多人,为此,李文合夫妇先后投入1万多元购置了音响、服装、道具,使歌舞队在硬件上又提升了一个档次。现如今,金河歌舞队自编自演的节目已有30多个,歌舞“逛新城”、锣鼓表演“廉政文化进农村”、说唱表演“四个老汉夸铜冶”、歌舞“计划生育好”、歌曲“欢迎你到铜冶来”等节目,不但贴近生活,而且反映了时代进步和新农村的变化。
民间自办文化不但使广大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受到了教育,而且启蒙了村民保护当地民间文化的意识。该市曲寨村68岁的老党员牛玉荣将自己40多年来收藏的数百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和建国以来成套的伟人形象纪念邮票以及过去使用的粮票、邮票等全部拿了出来,建了一个展览馆供村民参观,受到村民们的欢迎。最近,村里又无偿为他在老年公寓腾出近200平方米的房间作展室,扩大了规模。一位年轻村民看完后说:“这些东西我只听说过,很少见到实物,对我来说很有历史教育意义。”
其实,像牛玉荣老人这样自办文化公益事业的在该市还有很多。市曹庄村的村民曹子英通过多方考证提出了“曹雪芹祖籍鹿泉说”,并得到了红学专家和海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为了弘扬“引岗精神”,该市谢树坤等人创办的“河北引岗渠”网站也得到了该市市委、市政府的支持。
据悉,该市现有“金河歌舞队”、“夕阳红秧歌队”、“乡情艺术团”、“红玫瑰老年文艺队”等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队伍120多个,民间公益文化事业组织30多个,成员达到4000多人,广泛活跃在农村、街道、社区、厂矿企业,繁荣了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