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月6日《半岛都市报》报道:12月5日,本报刊登《百人寒夜为昏迷老人寻亲》一文,报道了一位老太因动脉瘤破裂出血在市场一路附近突然晕倒,百余人连夜出动寻找老人的亲属。当天下午,昏迷老人的儿女们看到本报报道后,来到市立医院看望母亲。但遗憾的是,因病情过重,凌晨2时50分老人已经去世。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 次发生,胶州路街道办紧急制作了1100张关爱长者连心卡,并发到辖区内的1047位独居老人手中。
一位老人的仓促离去,牵动着所有岛城市民的心,人们应当为百人寻亲的爱心之举而欣慰,尽管一位老人的生命远逝是一件再悲哀不过的事情,然而,因为有了这样的爱心之举,而使老人的天国之路上,又多了一束束爱的鲜花,我想老人将因此而少了一份人间的遗憾。正是透过这束束爱的鲜花,让人们看到了爱的光辉,看到了整个社会还有亲情融融。
报纸的作用往往在于一种导向,仿佛是一石击水,必然激起圈圈的涟漪,此起事件所激发的,首先是直接的爱心寻亲参与,然后是胶州路街道办紧急制作了1100张关爱长者连心卡并发到辖区内的1047位独居老人手中,这对于老人来讲,虽然谈不上雪中送炭,但对于那些可能发生危险的老人来说,又实在是一种“及时雨”,事事想到老人们的前头,事事关心到老人的前头,这们这个社会就又多了一份亲情的关爱,我们的老人就又多了无数个儿女。
然而,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关爱长者连心卡”,仅仅能救急,不能救平时,更不能代替儿女亲情和邻里之爱。我想,我们的社会太需要倡导孝道的回归了,“常回家看看”曾经是一种亲情呼唤的口号,但却反证了我们的社会仅仅满足于隔三差五的“看看”,离真正的“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精神差得实在是太远,我们有无数的工作忙事务多等等理由,却不知道我们在小时候哪怕是离开妈妈的怀抱一分钟也要哇哇大哭,想想吧,当我们逐渐放弃对孝道的倡导与继承,当自己老了的时候,我们还有没有理由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常回家看看?
独生子女家庭与过去的大家庭相比较,我们已经没有了传统中四世同堂的优势,老年社会猛然之间就可能降临,那么,仅有亲情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应对老年社会的到来,就是一个全社会共同的课题。我们不得不羡慕上辈人邻里之间的嘘寒问暖的真情,我们不得不怀念那种邻里吃肉,自家也有一碗的爱意,而假如我们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模式中,仍然能够回归那种邻里相亲的融融氛围,则老人幸甚,全社会幸甚,我们每一个人幸甚,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将受益于邻里亲情的建立,可惜,我们离开那种邻里之爱,已经很远了,以至于有人会认为是乌托邦的幻想。
然而,只要每一个人象参加为老人寻亲一样热情有加,只要基层街道社区等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只要形成一种全社会的默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和谐社会就不仅仅是期待,而是完全有可能造福于我们每一个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邻家老人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