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发展趋势:将家庭成员工作转移到社会
正文浏览次数:552
2014/12/11 0:17:3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本报海口8月28日讯 (记者张苏民)记者今天在省卫生厅采访时了解到,相对于刚刚起步的国内,国外的临终关怀服务开始得早,发展也较快,至今临终关怀机构在不少国家得到发展和推广。
据了解,“临终关怀”一词回朔到几百年以前,那时用于描述给虚弱或生病的旅行者以庇护。该词首次在当代意义上使用,表示对濒临死亡的老年患者给予亲切的抚慰、良好的照顾和尽可能的帮助,使其安然故去。最早对临终病人的照料是在1967年,在英国伦敦由桑德斯首创的圣克里斯多费临终关怀医院。
1974年,美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建立。1982年,美国国会颁布法令在医疗保险计划(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计划)中加入临终关怀内容。
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因素促使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大大增长,如人口老龄化、人们对有尊严地死亡的关注以及各种机构在临终方面费用的增加。
在不少发达国家,临终关怀的对象是那些濒临死亡的人,即通常诊断生命只有6个月或不足6个月的病人。按照规定,临终关怀医院不向病人提供治疗。临终关怀的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事实上,是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来改善个人余寿的质量。病人的尊严是一个最为关心的问题。临终关怀强调病人和其家属的情感的、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精神的需要。临终照料主要是在病人的家中提供,当病人无法选择家庭照料时,临终关怀照料可以在医院、护理院、或其他设施中进行。
在美国,临终关怀包含在多数私营卫生保险计划、联邦政府的老年医疗保险计划以及多数国家贫困者卫生援助计划之中。许多临终关怀也接受慈善和志愿形式的捐助和社区支持。
省卫生厅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可以从国外的临终关怀服务中获得一些启示。
例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在各国是相通的,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同样有对临终关怀的需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大量涌现,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
而濒危病人需要多方面的服务,临终关怀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使照料工作社会化,实质上是将家庭责任转由社会来承担。这就需要社会观念上有一个转变,不要只是狭隘地认为把家庭的责任转化为社会就是子女的不孝,这不利于临终关怀服务的普及。
尽管临终关怀需要社会支付较多的服务费用,但对于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来说,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减少大量的甚至是巨额的医疗费用。
有关人士指出,社会承担离不开经济条件,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必须从国情国力出发,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不能一哄而起,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扩大。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
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既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小张)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