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一中初一班的贾晨晨,从这个暑假起就和50多名像她一样的孤儿一起住进市里的“爱心家园”。这是廊坊市委、市政府采取的孤老和孤儿由政府集中供养的一个缩影。廊坊市民政局局长王蔚生告诉记者,目前已对全市所有孤老和孤儿实行了生活供养,其中对4043名孤老和354名孤儿实现了集中供养,使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率达到65%,孤儿集中供养率达到54%。
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总人口400万,其中农业人口278万。2005年廊坊市领导到农村访贫问苦,当来到永清县韩村镇时,发现这里的敬老院都很破旧。经调研后发现,由于实行了包产到户,接着又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的“三提五统”和农业税。许多农村集体基本上没有收益,很多敬老院难以为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廊坊市把解决“双孤供养”问题列为市委、市政府为群众办理的10件实事之一,要求各县(市、区)按照集中供养每人每年最低20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最低1200元标准的双孤供养资金直接列入财政预算。全市6548名五保对象、682名孤儿,分别拿到了最低2000元、最高5500元的集中供养金和最低1200元、最高3000元的分散供养金。
孤儿救助,廊坊市过去主要通过家庭代养、政府给予补贴的方式,保障孤儿生活的救助资金投入往往不足。现在,确立了孤儿救助资金由“政府财政列支”的主导思想,并从三个方面实施保障:其一是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孤儿纳入城镇低保,按城镇低保标准给予全额保障;农村孤儿享受五保供养,按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给予全额保障。其二是将其纳入城乡医疗救助。将孤儿优先纳入城乡医疗救助,实行大病、常见病、多发病统筹救助,彻底解决其看病就医问题。其三是为孤儿发放生活补贴。由各县、市、区财政结合本地实际,在实行供读“全免”的基础上,每月为孤儿发放不低于100元的生活补贴。通过三策并用,解决了孤儿“吃、穿、住、医、学”等问题。
廊坊市又做出“加强福利院建设,提高双孤集中供养率”的决定。市委书记王增力抓永清县敬老院、大城县孤儿救助两项试点工作。永清县投入资金1100万元,新建、改扩建9所农村敬老院,使370名农村五保老人在严冬到来之前乔迁了新居,集中供养率由76%提高至507%,而大城县也投入300多万元,建设爱心家园,使98名孤儿当年全部实现了“集中供养,分级就读”。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廊坊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中心辐射,全员覆盖”的原则,共投入双孤供养资金18亿元,先后高标准地新建和翻建43所养老院、7所“爱心家园”,总建筑面积超过了10万平方米,使得双孤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65%和54%,预计到今年底将分别达到68%和100%。
实现双孤集中供养有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廊坊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财政投入”的单一筹资机制转变为“政府投入、民政运作、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综合筹资机制,通过“政府拿一点,民政筹一点,社会捐一点,市场融一点”的做法来解决资金问题。主要采取的筹资措施有以下五条:
一是政府作为中坚力量,将市、县、乡三级双孤扶持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二是盘活闲置资产,市里通过适度规模、相对集中的办法,使部分敬老院建制撤并,通过土地等资产转换回收资金用于新规划的敬老院开发扩建;三是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捐助社会事业;四是开展多渠道的对口帮扶。让三河、霸州、香河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对口帮扶大城、同安、安次等县、区的敬老院建设,先后筹措了230万元用于贫困县区院舍建设;五是民政部门从福彩基金中安排资金进行扶持,前后拿出780万元用于院舍建设。
通过实施五大措施,廊坊双孤供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两年多的时间,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近亿元。
为了将双孤集中供养的好事真正办好,廊坊市主管该项工作的民政部门在制度化和程序化方面下足了功夫,出台了《廊坊市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建设纲要》、《廊坊市农村五保供养机构服务人员行为准则、服务标准、供养人员准则》、《廊坊市星级农村敬老院评定标准》等文件,用规章制度把双孤集中供养纳入规范化和精细化轨道。通过“全”(全方位管理、全方位服务)、“细”(细化各项管理服务制度)、“责”(定岗定责)、“训”(健全培训机制,学练结合)、“利”(全面维护院民及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等五个细节,将精细化和亲情化管理融入到整个工作中。
王蔚生告诉记者,廊坊市双孤集中供养正处于发展阶段,下一步会加大力度,争取在今年底使孤儿集中供养率达到100%,明年使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上升到80%。 (雷汉发、赵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