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口老龄化趋势是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统计显示,目前,我省65岁以上人口约为526万,占总人口比例已超过7%,这标志着我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10年、2020年将分别达到576.9万人和93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8.02%和12.3%。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房地产产品愈发细分的今天,专为老年人设计的“银色住宅”或为老年人量身订作的细节完善的普通住宅,应该引起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老龄化的发展中,老年人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城市里,多数父母与成年子女更愿意分开居住。而普通住宅的各项设施并不符合老年人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因此,能够住进一个设施完备、服务周全的银色住宅,成了很多城市老人向往的事。
在北京、上海一些大城市,相当多数的老人都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且收入固定,他们是银色住宅潜在的最大客户群,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些大、中城市里,银色住宅的需求每年至少在数十万平方米,银色住宅无疑是总体供过于求的房产市场中的紧俏商品亲情住宅为老人而建 银色住宅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产品在房地产市场中推广,现在一说起老年人适合居住的社区,很多人都会提到东开发区一带,这主要是从环境方面考虑的。虽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单单把郊区作为开发老年社区的主战场是片面的。
现在的老人居住也渐渐成了问题,许多家庭子女成家之后,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照顾老人很不方便,生活与医疗就成了问题,也不利于几代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之前省会曾有小区开盘之际打出了适合老中小三代的“1+1”户型,“五口之家的理想选择”成了此户型的主打广告语,此举吸引了不少家庭。它不仅解决了照顾老人的问题,也能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看来再合适不过了。
银色住宅该怎么盖
目前业内对开发什么样的老年住宅持两种态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时代的来临,人们发现,老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生活方面的照顾,更需要在娱乐、学习、交往、情感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满足。而儿女因为工作等原因往往忽视这一点,况且老年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较强的购买力。所以,开发适合健康老人集中居住的专用住宅,老人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健康状况,选择户型不同和物业服务档次不同的银色社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老人既需要来自晚辈的关怀和照顾,更不愿意在生活上给子女增加更多的负担。但中国传统的孝道仍是大多数人坚持的观点。调查表明:大多数子女和老人愿意选择传统的居住模式。建设单纯性老年住宅并不适合国情,而普通居住区中满足不同年龄需求的住宅及其环境设计即“普通住宅老年化”更适合市场。
社区设施很重要
现在省会很多小区都有供业主娱乐的会所,以交流增进情感,“多年前我们大家都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又是平房,邻里之间关系非常融洽,现在家家都住在单元房里,一门一户,关上门自己过自己的日子,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可也觉得少了些邻里之间的欢乐,开发商设计的会所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尤其是我们老年人,退休了没事在家,每天和几个小区里的来人在会所里打打牌、聊聊天,感觉非常高兴!”在东开发区一个小区里,年过六旬的张大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小区会所的建设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空巢家庭”老人的心理慰藉工作。许多家庭可能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儿女为了工作几乎整天都不待在家里,时间久了,失落、寂寞渐渐笼罩在老年人心里。而在一个大家共同拥有的空间里,许多老年人都会找到可以一块说说话的同龄朋友。因此在住宅小区设计中,应为老年人提供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场所,充实老年人晚年的精神生活。
另外,老人社区必须有特别为老年人设计的居住设施,如在小区里老人可能需要的地方安装扶手,楼梯阶梯相对较矮。社区里的医疗、生活服务设施要比其他小区要求条件高,这同时也考验了社区开发商的实力。
银色住宅典型提案解析——
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购房者,如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家庭的呢?以下就针对比较典型的几个购房提案,来看看如何挑选适合的“银色住宅。”
■提案一
2006年6月份,在政府工作二十多年的刘老先生退休了,在退休之前,刘老先生夫妇一直住在单位分的公房———
一套老式的三居室里,老人的儿女都已成家,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家庭。
长期以来,老两口一直是利用周末时间把孩子叫来,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有时儿女没空,老两口就要自己去孩子家看看可爱的孙子,往往是周六去了儿子家,周日还要去女儿家,老两口早已累得不行。在老人心里,因为在农村工作过的经历,他们更向往郊区悠闲的生活。于是,他们用自己多年的积累购买了一套东开发区的复式房产,房款一次性付清。如今,小区已经规模成熟,刘老先生经常和老伴在小区里走走,遇上周末或节假日,儿女们就开车来看二老,顺便当作到郊区度假放松,二老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分析: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受并选择了自己独住的方式,这种生活模式更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使家庭关系简单化,避免了很多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老人和儿女间干扰减少,这种方式对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夫妇和社会、家庭负担压力较重的家庭较为适合。但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大,生活自理能力减弱时,如果儿女仍无暇顾及,很容易让老人产生寂寞失落情绪,无益于老人健康。
■提案二
小李夫妇俩结婚后一直自己单住,不久就有了孩子,因为工作原因,需要退休在家的母亲照看孩子,父母家住房比较紧张。小李也担心影响父母的正常休息,因此晚上要到父母家把孩子接回自己家。时间一长,每天来来回回感觉很麻烦。二老看者两人来回奔波,过于辛苦,于是商量重新置业换套大房子,一家烦。二老看者两人来回奔波,过于辛苦,于是商量重新置业换套大房子,一家人一商量决定买楼中楼,这样既方便了老人看孩子,同时楼上楼下一套户型居住,还有自己的空间,因为房子总价数目较大,小李用自己的名义贷了款,把旧房租了出去,老人的积蓄加上小李夫妇的月收入足可以支付房款了。
分析:这种方式对于刚刚有了第三代的家庭很合适,在孩子长大后也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日后老人身体状况下降也方便照顾,但同时要考虑到入住后的生活费用如何分配,避免出现麻烦。
■提案三
尽管小张夫妇在市中心商业区上班,但他们还是选择了一套离上班比较远的房产,不仅是因为位置好,地段价格较便宜,另一方面距离父母家比较近,走路也不过10分钟,可以互相有个照应,所以他们选择了毗邻居住。
分析:老人与儿女毗邻居住这种介于合住和独住之间的居住模式,是城市中心受到普遍欢迎的居住模式,既给双方生活留出了自由的空间,又为随时享受天伦之乐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现在有一些楼盘也产生了消费者可以购买同层或者毗邻的房产,这种方式固然好,但也要考虑到留给老人居住的那套是否真正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