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穿上白大褂装模作样地开展义诊,其实根本没有行医资格,更不是什么“专家”,嘴上说义诊其实卖的是高价产品等等。针对当前一些保健品企业频频利用老年人的弱点忽悠老年人的现象,今天济南市消协特向社会公布保健品销售中的四陷阱,提醒消费者要防着点。
济南退休老干部张先生患有糖尿病,随着病情的加重,总渴望能找到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良药。虽然儿女们常劝他目前没有根治糖尿病的良药、不要听信广告或推销人员口头宣传,他仍然心存侥幸。昨日,他听一位老朋友说,有一种西安某公司生产的胶囊疗效不错,于是就兴冲冲地到处打听,听了药店促销员关于该药如何新、如何神奇、无效退款、买五赠一的介绍后更是深信不疑,就花几百元买了几盒。没想到回家后,儿子帮助仔细一看,发现不仅马上要过期,而且,根本不是新药也没有所谓的药用功效,纯属保健品。当张先生赶到药店要求退货时,销售人员早已不见踪影,药店的人员告诉张先生,他们属于租赁柜台,而且只租了几天,没签正式合同,出了问题他们也没办法。无奈,张先生只好到消协部门投诉。
据济南市消费者协会冯京凯秘书长介绍,类似的投诉他们经常遇到,而且,主要是针对老年人。他总结了一下,保健品营销中,有四种骗术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弱点而设立的。一是,“免费义诊”引老人上钩。一些保健品营销商组织人员穿上白大褂,深入到社区、公园等处开展“免费检测”,用虚假的检测结果吓唬消费者,进而推销产品。二是,旅游搞推销。以电话邀请的形式,请老人免费参加旅游,借机在旅游途中竭力向老人推销保健品。三是,借赠礼或特价进行推销。部分保健品公司邀请老人到会场,赠送一些小玩具、小礼品,之后,再宣传产品,并称是特别活动有特别优惠,诱惑老年人掏钱购买。四是,吹嘘、欺骗吸引老人。营销人员故意吹嘘自己的保健品获多种国际认证或是国外进口高科技产品,吸引老年人花高价消费,说得云山雾罩,其实只是很普通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