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城市老龄产业“温而不火”的问题?
正文浏览次数:867
2014/12/11 0:12:5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速,与之相关的老龄产业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注点。老龄产业这几年逐渐升温,乃至被称为“朝阳产业”,上海等城市近年来已举办多届老龄产业国际博览会。但就整体而言,老龄产业仍处于“温而不火”的困境。 如何加速它的升温,需要多管齐下。
老龄产业存在供求鸿沟
家住上海闸北区天目东路一小区的老张今年73岁。经常参加社会活动的他,日前为买一件衣服而感到烦恼。他说:“我想买一件时尚一点的白衬衫,因为人老了体形变化很大,现在给年轻人做的衬衫我穿不了,而给老年人做的衬衫样式又太单一,不够时尚。”但他几乎跑遍了闸北区的所有商场,都买不到适合他的时尚一点的白衬衫。
他说:“我相信我遇到的问题不是个案,而是上岁数的老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老年人用品市场,应该引起更多企业的注意。”
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1%,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2.84亿。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同时,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000亿元,2010将达到1万亿,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
纵观现阶段老龄产业的发展,不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赶不上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巨大的老年需求相比,老年产品的供给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经营老年产品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
目前,上海近2万家企业,专门经营老年产品的生产企业,或以老年产品为主营业务的生产企业,为数极少;即使有,其规模也相当小。更多的只是作为企业的辅助业务,甚至只是玩玩“概念”而已。偌大的一个上海市场,专门经营老年产品的商店只有寥寥几家,且规模也非常之小。
二是老年产品个性不突出。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在消费上有其明显的需求倾向,即饮食消费求营养,衣着打扮求适体,生活用品求实用,文娱活动求清闲。然而,目前市场上这种具有个性的老年产品实在太缺乏了。在上海市场上所谓的老年产品大部分都是从其他年龄群体市场中转移而来的,真正是根据老年人的消费特征,为老年人专门设计、研制、生产的产品则寥寥无几。
三是价格定价不合理。由于老年人在其自身的年龄、文化传统、生活阅历等多方面的作用下,追求商品的价廉、实惠,往往成为他们的普遍心理。但是,这决不是说老年人购买商品只重视、关注价格的低廉,他们所追求的价格低廉是建立在产品符合他们特定要求的基础上的,这和单纯要求价廉的贫困人群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厂家往往有产生错觉,误以为老年人就是廉价商品的消费对象,把老年人群与贫困人群混为一谈,把其他年龄群体的产品以降价的方法,简单地转移到老年市场上。于是产生了老年产品价格低的看不上,看得上又买不起的状况,形成供需双方都在抱怨的独特现象。
四是促销宣传不到位。虽然作为比较理智、成熟的老年消费者,其消费行为比较稳健,消费自制力较强,但并不排斥老年人对产品信息的关注和重视。但在上海如此之大的产品宣传市场中,无论是电视、广播、报刊,还是户外、现场、流动;无论是广告宣传,还是营业推广;除了保健品、老年旅游外,很难找到其他老年产品的踪影。
五是分销方面的渠道不畅通。在上海市场上以销售老年产品为主,甚至包括连带销售老年产品的商店也为数不多。分销的不畅给老年人购物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更进一步加剧了上海老年产品市场的供求矛盾。当老人的需求寻找不到满意的供给,或要支付较大成本才能寻找到所需商品时,他就会放弃消费,形成对供需双方都不利的低水平均衡。
老龄产业“温而不火”的原因何在?
老龄产业长久以来存在的“启而不动”、“温而不火”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原因在于老年人需求特点自身。比如,老年人在消费上表现出较为理性,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不受攀比心理的影响,使老年市场的“示范作用”减弱。在消费观念上,老人清心寡欲,俭朴自持、知足常乐、去奢从俭,这些都极大地抑制了他们的消费欲望。此外,近年来我国的退休制度、医疗制度、养老制度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继进行改革,社会转型时期增加了老年消费的不确定性。老年人消费的能力也相对较低,他们除了基本生活用品的消费外,不善于、更不精于通过交换来获取自己满意的商品,此外随着年龄的增大,眼睛昏花了、耳朵不灵了、腿脚不便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窄了,而这些变化都增加了老年人购物的困难,进一步加剧了老年人消费能力的低下。
记者还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商业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行为,昧着良心赚黑心钱,使老年人对购物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恐惧心理,他们害怕受骗、上当的想法十分普遍,因而减少、甚至放弃自己的购买行为。在另一方面,由于老年市场一般不存在高利、更不存在暴利的机会,因而为急功近利的企业所不顾,从根本上缺乏发展老龄产业的动力。这也正是目前我国企业很少进入老龄产业,即使有少量企业进入,也很快退出的根本原因。
我国老龄产业发展滞后的根子还是在于需求,但不是老年需求不大,而是老年人的有效需求不足。我国的老年需求在更大程度上是潜在的,并没有被很好的开发和激励出来。
其次,政府尚未出手解开“老龄产业”的“死结”。一是对老龄产业的认识缺位。长期以来,在政府决策中,一提到老年人往往就局限于提倡尊老爱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救济、帮困、献爱心”等概念,较少真正意识到老年人作为具有相当消费能力,对扩大消费、繁荣市场的积极作用,看不到老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上的缺位是明显的。 二是对老龄产业的支持错位。表现为对老龄产业非竞争性行业,过多地看重于它的社会效益,下意识担当起提供供给的角色,而忽视了市场的作用。尤其在由政府投资兴建的一些老年设施的运营管理中,离社会化、产业化的要求就更远,留有较多的旧体制痕迹。更为严重的是对老龄产业竞争性行业,过多地看重于它的经济效益,把它完全推给了市场,而忽视了政府的作用。 在支持内容上的错位,表现为单一的、集中的在经济内容上的支持,而忽视了对老年市场的引导和培育。老龄产业,尤其是老龄产业竞争性行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因素,而引导和培育老年市场是其中最重要的支持因素,因为老龄产业的发展虽然需要资金,但更需要市场,老年人的消费欲望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内部原动力。然而,政府目前对老龄产业的支持中恰恰缺乏这方面的作用。
多管齐下加速老龄产业“升温”
为加速老龄产业的“升温”,专家认为,政府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由政府建立一整套专门针对老龄产业的激励和倡导机制,搭建良好的市场平台。一方面提高老年人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也改变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使他们能尽快地融合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从而来激活老年人的消费热情,熟悉商品交换规律;同时也能品尝到现代生活的乐趣,促使巨大的老年潜在需求尽快转化为现实需求。
二是要鼓励老年人对高科技消费的向往。政府可通过无偿提供培训、实习等手段,提高老年人对高科技产品的消费能力,让他们迅速汇入到现代生活之中。这样,一方面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能扩大老年市场的规模,同时鼓励老年人通过公共服务网络实现消费行为。政府可以通过组建专门面向老年人的服务网络,以减轻老年人的购物困难,重新燃起老年人的消费热情。上海实施的“安康通”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老年人只要在家里按一下“安康通”,就会有专业人员上门提供服务或代购商品,让老年人能极其便利、快速地实现消费。如果上海的“安康通”网络提供的服务范围能从目前的病残、孤独老人扩展到普通老人,那非常有利于老人相关行业的快速成长。
再次,要鼓励老年专用品和服务的市场专业化、连锁化供应方式,改变“散”而“少”的局面,方便老年消费者,扩大其消费选择余地,诱导消费。政府对从事老年用品的专业生产企业和专业销售企业可以在工商、税务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先或鼓励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还应适当提高贫困老人补助标准,对孤寡、生活困难和身体残障等特殊老人群体给予特殊补贴、补助或救济,适当提高他们的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水平。另外,在条件具备的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可在适度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低收入老年人的养老金标准。(完)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