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老龄工作
昆明民办养老迎来“发展春天”
        正文浏览次数:1075
  2014/12/10 23:21:47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今年初公布的云南省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探索创新养老方式,完善养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研究将老年人长期护理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今年初市“两会”上,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新办养老机构,年内新增养老床位4500张,启动建设6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日前,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春风化雨”行动关于加强养老助残救助工作的意见》明确: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公建民营、公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模式,兴建各类养老服务业。

  1999年,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到10%,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昆明的人口老龄化社会来得更早,比全国提前了整整8年。之后现实没给昆明喘息的机会:截至2013年底,全市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91.9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6.8%,80岁以上的老年人13.8万,空巢老年人近24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有19万,分别占老年人总数的15%、26%、20%。扑面而来的“白发浪潮”,既是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本该是民办养老院蓬勃发展的良机,却有诸多仍待解开的结,束缚着其前行的脚步。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125家,其中,民办养老机构51所,床位1.2万张,占全市养老机构总数的40.8%。

  今年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表述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而近日出台、即将落地的《“春风化雨”行动计划关于加强养老助残救助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

  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释放出政府要打破“包办”格局,让社会资本在养老服务市场“唱大戏”的强烈信号。

  一位长期关注昆明养老政策的政协委员表示,此举可谓昆明史上补贴力度最大、最细的基础养老设施补贴方案,重点鼓励民资进入。此番系列政策的发力点和落脚点,将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种种迹象意味着,昆明市民办养老机构或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现状

  养老院“一床难求”

  这段时间,父亲瘫痪在床一年多的市民王女士正在为寻找养老院而奔忙:“保姆换了好几个都不太满意,到条件好点的养老院去,这样我们上班也放心。”但令她失望的是,条件不错、价格合适的公办养老院没床位;离城近的民办养老院大多地点小、环境差;城郊的要么价钱太高,要么服务跟不上;各方面都合适的,和公办养老院一样床位紧张。

  去年10月20日中央二台《经济半小时》报道了昆明知青养老院因为拆迁,面临执照到期成黑户的问题,引起了昆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院长段玲英告诉记者,节目播出后的第二天,市领导就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前来调研,现场要求相关部门办理社会福利机构相关证照,让他们终于告别了尴尬的黑户身份。

  说完这些好消息,段玲英依然一脸愁容。为妥善解决拆迁安置问题,西山区决定将原昆明电机厂子弟学校用地作为养老院的安置用地。可两年过去了,段玲英重建养老院的愿望一直被搁浅。原因是该地块已纳入滇池西岸片区规划范围内,待片区规划程序审定后,该项目才能按既定规划实施。

  段玲英忧心地说,一方面是新的安置地点不知何时才能兑现,另一方面临时安置用地使用年限不得超过两年,眼看今年底就要到期。

  采访中,段玲英的电话不断响起,都是想入住养老院的。虽然临时安置地点是简易板房,但由于服务好、管理到位,知青养老院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可段玲英都一一谢绝了。段玲英解释说,因为拆迁问题,临时安置点床位有限,现在入住率已达到90%,由于每月都有老人出院入院,这个数据相当于已是满员状态。

  而知青养老院的“一床难求”对公办养老院而言就更加司空见惯了:昆明市社会福利院有床位1200个,入住老人需提前登记,有的等一两年还等不到;昆明长青老年公寓有床位400个,是目前昆明较好的公办养老机构,普通房间床位价格1100元—1400元/月/床不等,但床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类似情况虽不能一一列举,却能管中窥豹。

  问题

  民办养老院之困

  其实,除了知青养老院的“一床难求”,更多的民办养老院则因为面积狭小、设施简陋,混住、护工短缺和医疗缺位,把很多老人从对养老院专业、温馨的想象拉回了现实,养老院自身也陷入了入不敷出、艰难维持的境地。

  走进书林街一条狭窄巷子深处的小楼,要不是门口挂着的牌子,很难相信眼前就是一家敬老院。

  推门而进,一排石棉瓦搭建的偏房就是老人居住的地方,由于与楼房相距不足两三米,终日晒不到太阳,房间阴暗潮湿。每间房间不到10平方米,摆着3张高低床,工人和老人混住其中。

  书林新桥敬老院的收费可能是全市最低的了,能自理的老人每月800元,不能自理的每月1200元。可即使是如此低廉的费用,入住率也仅为30%。“住不满的原因太多了,硬件跟不上,地方又小,床位就摆得比较拥挤。”院长杨金红告诉记者。

  2000年,养老院所在的旧房被纳入拆迁范围,杨金红原本也想过就地解散,可终究因放不下老人,只好腾出自己的另外几套房,再租用院子前的这排偏房重新建起了养老院。由于面积狭小,条件简陋,招不到新的老人,原先的一些老人也选择入住其他养老院,杨金红苦苦支撑了多年。“现在还能基本持平,原因是其中有自己的房子,否则肯定亏损。”

  其实,杨金红很想更换养老院的陈旧设备,提升服务品质,引进更先进的管理系统,在这行摸爬了十几年,杨金红懂老人。可上哪去弄这么一大笔资金呢?不确定的未来,让杨金红感觉茫然。

  像杨金红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目前的民办养老机构中,只有小部分专门按照养老院的要求设计建盖房屋,兴建无障碍设施,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受资金和用地影响,往往因陋就简,直接租现成的房子,稍加改造就开始兴办养老院,无论绿化还是无障碍设施等都无法达到硬件要求。

  除了土地因素,资金投入也是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一大制约。按照国家民政部等部门的规定,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的兴办,各级政府部门应在资金投入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即“民办公助”,但这个规定在现实中却总是遭遇“尴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民办养老机构的投入资金几乎无一例外靠创办人自筹。一位民办养老机构负责人介绍,目前能够享受的优惠主要是水电价格按照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的价格标准收取,以及在民政局登记过的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到免税政策。

  2010年,楚雄人李秀英来到昆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知青敬老院当护工,一干就是4年,这在养老机构护工队伍中实属罕见。“现在,要是我照顾的老人一个星期不在,会在心里念叨。”李秀英笑着说。

  很多民办养老机构负责人坦言,目前护理员非常难招,招了也不易留住。因为工作又苦又累,且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常常被老人责骂,被家属抱怨;因无职业规划,年轻人都不愿意干,护工队伍不稳定、老龄化以及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影响到护工专业护理水平的提升。

  在公办养老机构中,护工一般要经过岗前培训,上岗后还要进行在岗培训,但在民办养老机构中,护工的专业培训情况很不容乐观。段玲英说,前几年培训护工需要花费约700元/人,现在涨到1000元/人,而且并不能做到每个护工都接受培训。有业内人士称,昆明的民办养老机构中,护工经过培训的比例只有10%左右。

  观点

  养老产业发展需靠社会力量

  民办养老机构普遍面临缺少资金、城市中心寸土寸金、护工紧缺、服务不规范等问题,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定位于高端养老人群,普通老百姓只能望而兴叹。自身造血功能遭遇不可知的未来,让很多民办养老院陷入入不敷出、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

  “目前,昆明市对民办养老院的扶持政策包括新增床位补贴、运营补贴以及水电气费和有线电视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进行优惠等。”昆明市民政局一位负责人介绍,从2009年至今,我市围绕养老产业的发展,陆续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养老法规政策,促进了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

  “这样的帮助虽说是雪中送炭,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面临的更大问题是招工难、地租贵,希望政府在这些方面给予扶持。”一位民营养老院负责人说。

  养老院普遍希望,政府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出台集中免费培训的优惠政策;并在人员社保、医保上给予优惠;城市也要用更多的关怀、优待来留人。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由于社会养老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包括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饮食、居住、出行等诸多方面,涉及一、二、三产业,因此,养老问题并非单一社会主体能完全解决的。

  云南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在对云南老龄化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中指出:“民办养老机构难以得到与公办养老机构同样的待遇,缺乏用地、融资、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影响了社会力量投资养老的积极性。”

  “护理老年人这件事,政府不可能包办,也包办不了,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来办。”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晏月平认为,提供养老服务的职责应更多交给民间机构。今后,政府依然要承担“管理责任”,即担当“裁判员”职责,制定和明确服务标准,但不能同时充当裁判员和运动员,这样会让养老体系丧失活力。

  破解

  “春风化雨”助力民办养老院

  今年初公布的云南省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这样表述:探索创新养老方式,完善养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研究将老年人长期护理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今年的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新办养老机构,年内新增养老床位4500张,启动建设6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表述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难看出,政府养老体系建设思路发生了明显转变。

  而市委常委会日前审议通过的《“春风化雨”行动关于加强养老助残救助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公建民营、公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模式,兴建各类养老服务业。

  作为民生领域的重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城乡机构养老床位总数达3万张,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4000张以上,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到2020年,这三个数据分别达到5万张、5000张以上和40张。这就意味着,民办养老院亟待、即将发展壮大,其占比要从目前的40.8%发展到2015年的86.7%、2020年的90%,真正成为昆明养老事业的“主力军”。

  直面问题,《意见》毫不回避,一一回应,政策绘就的全民养老服务体系蓝图正在构建和完善。

  为民办养老机构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竞争力,一个方法是落实各项优惠和补贴。《意见》规定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从一般预算中安排2000万元专项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和运营补助、依法依规减免各项税费。

  对于困扰大多民办养老机构的土地问题,《意见》明确规定:民间资本新建养老机构,在土地利用上实行优惠,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一经确定,未经任何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改变。

  《意见》也对护理人员进行奖励和补偿。具体是将养老、助残服务从业人员纳入职业(或就业)培训及职业鉴定范围,实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社工人才、护理专业人才投身养老事业,建立健全服务人员培训、使用、评价、激励的工作制度。至“十二五”末,全市养老机构院长培训上岗率达到100%,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

  业内人士表示,《意见》出台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目标,更无疑会打消民间资本长期投资养老业的顾虑,让他们吃下定心丸。

  明天,我们去哪养老?越来越困扰人们的这一大民生问题,也是投身养老事业十多年的段玲英回答不了的问题,如今,或许能给出答案。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奖代补
  • 2016/8/1 16:09:25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8 16:57:29
  •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 2016/7/26 16:13:47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6 16:12:08
  •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将展开
  • 2016/7/21 13:19:21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