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老有所养”取得新进展?
正文浏览次数:627
2014/12/10 23:17:48
来源:网络媒体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青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已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全省60岁(含60岁)以上老年人达56.32万人,占总人口的11.11%;65岁(含65岁)以上老年人35.4万人,占总人口的6.3%,其中70岁至100岁老年人约21.8万人;城市空巢家庭已超过40%,半能、半失能老年人达10.6万人。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65.2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1.2%。这组数据说明,青海老龄人口已进入高峰期,“4+2+1”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增大,家庭养老功能却越来越弱化,空巢、失能老人也越来越多,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同时,也给相关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为解决全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着重从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出发,从多方面解决为老服务问题,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也应该看到,养老是一项长久性的、艰巨性的任务。如何使“老有所养”取得新进展,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一、加快经济发展,夯实养老的物质基础
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之后,人口结构才逐渐进入老年社会,即所谓“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从省内来看,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落后,却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省份,在物质财富的积累,福利配套设施的建设等方面显然都缺乏足够准备,而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突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难度大。为此,只有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从青海实际出发,抓住我省尚处在“人口红利”期的机遇,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积极推进省委提出的“四个发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力争使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老龄化的速度,在边发展、边致富、边积累的过程中,有效解决全省的养老问题。由此可见,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更好的夯实养老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的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使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和财富的分配相协调。
二、建立适应青海省情的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是保证“老有所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青海是一个传统文化浓厚的多民族地区,人们的传统养老观根深蒂固,大多数人,尤其是少数民族同胞仍然认为家庭养老天经地义,是他们的责任。但是,随着“4+2+1”家庭结构的增大,老年人寿命延长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家庭能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资源越来越有限,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明显的不适应,急需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保障机制。还应该看到,随着生产日益社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动摇家庭养老的力量也在悄然发展,社会养老的扩展也势在必行。基于上述情况,我省应根据地区特点,充分发挥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的养老功能,着力构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从而尽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保障和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三、探索适应青海养老的有效方式
探索养老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养老事业发展的关键。养老方式有多种选择,如家庭养老、养老院、老年公寓等。但是,根据国内外经验和青海的实际,家庭养老应作为第一选择,青海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家庭中,尤其少数民族和农牧区老年人,在社会保障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家庭养老已成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家庭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生活资料、精神慰藉等特殊服务。根据发达国家和国内一些地区的做法,居家养老应成为我省最适宜、最基本的养老方式,即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里,而主要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这种方式,既适应了老年人恋家的心理需求,又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同时,有便于整合餐饮、医疗、商业、家政、服务等公共资源,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总之,为了搞好并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建立健全发展养老服务等公共财政投资机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对养老服务的投入。
四、鼓励部分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再就业
社会参与和再就业是老年人的愿望和基本权利,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般而言,老年人具有智能、经验、时间等方面的优势,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人才群体,尤其是鼓励高层次人才参与社会再就业,不仅有利于延长他们对社会做贡献的时间,也弥补本省人才不足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缺陷,而且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他们通过增加收入,更好地解决自身养老问题。从这个意义说,老年人直接参与社会也是一条养老之道,无疑会促进“老有所养”的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