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武强县好村医李玉田45年的厚德职守
他走了,村民上千人为他送殡
        正文浏览次数:1572
  2015/3/23 14:58:1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3月11日,是河北省武强县孙庄乡东唐旺村老村医李玉田发丧的日子,一大早东唐旺村父老乡亲以及周边村的群众自发聚集有上千人,为老先生送殡,许多人眼里噙着泪花悲痛的念叨:“李村医,真不该走啊!”

     “乡亲们看得起咱,咱就百分之百的对乡亲们负责。”

        人们痛悼的村医李玉田,在村上当赤脚医生尽心尽职的坚守了45年,在45年里,把拳拳爱心用在了全心全意为乡亲们服务上,是一个被乡亲们无人不称赞的好村医。然而,才69岁的这位好人,今年正月十七(3月7日)早晨却因病发作而不幸去世,一时给全村人带来了无限的悲痛和怀念。3月18日,笔者闻讯到该村采访,穿大街,走小巷,入农户,不论男女老少,一个个激动地争相介绍李村医的感人事迹。村党支部书记李保柱说:“这些年来,俺村哪家哪户都离不开他,打一针,只收几块钱还找零,一年四季乡亲们随叫随到,从来没烦过……”村民李顺兴,是村医李玉田的对门邻居,他说:“除了俺村,周边西唐旺、张法台、任庄村的村民也时常来找他看病,有时一天,我碰见他骑着自行车出诊五六次。”村民刘铁庄动情地说:“单身汉刘振山,是个五保户,病重得大便不通,我去给他叫玉田,玉田拿起诊包就去了振山家,不怕脏和臭,亲自下手给他一点儿一点儿的向外抠大便,在哪里去找这样的好医生啊!” 

        东唐旺村,与深州市毗邻,不仅远离县城,而且是个420多户,1700口人的大村子,村民们看病防疫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难事。农家出身的李玉田,1963年高小毕业后,当过民兵排长,担任过生产队里的饲养员。由于他遇事儿热情,并且认真负责,年纪轻轻的就加入了党组织,还担任过村党支部委员。1970年,李玉田被推荐到县里参加赤脚医生培训,随后成为了村上的一名乡村医生。从此,他把赤脚医生作为神圣的工作岗位,除了细心热情的给人们防疫看病,还挤着时间刻苦钻研各种常见病和疑难病的医疗诊断技术。45年来,他的医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完善提高,凭着深厚的医务功底,乡亲们一般的疾病不仅做到了不出村,而且从来没有误过诊,更没有出过差错。他常说:“乡亲们看得起咱,咱就得百分之百的对乡亲们负责。”

      “当医生只能是为人民服务,绝不能往钱眼里钻……”

       民间有句俗语,“一人难称百人心。”然而,李玉田在东唐旺村,却赢得了村民们的普遍赞誉,人们都佩服他的真诚,佩服他的热情。几十年来,他一直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登门瞧诊的,电话联系出诊的,从不厌烦,从不耽搁。夜晚睡觉,一有病人叫,穿上衣服就走。正吃着饭,有人来看病,把碗筷一撂先说给人看病。而且,对于村上的一些行动不便的“老病号”,他都坚持经常的登门去巡诊。脑血栓后遗症患者张二锁、脊椎病瘫痪的李茂征等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病人,都是他经常登门巡诊的联系户。尤其是对村上出现的危急病人,他都是扔下家中的事情便火急火燎地去帮助抢救,几十年来,被他及时及地抢救而转危为安的病人不知有多少。2005年春节,在天津工作的职工耿龙义回家过年,突发心脏病,一个电话,李玉田赶了过去,由于抢救及时,转危为安,感动得一家人直说“过年过节的,送医院也来不及,多亏了玉田啊。”2006年的一天,村民张万生突发心脏病,李玉田听说后,一气跑到万生家,进行紧急抢救,硬是把其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感动得他爹经常说:“若不是玉田,俺儿早就没命了。”村民遇到重大病情,他医治不了的就积极联系各大医院,亲自陪护、跑前跑后,几十年来,村上经他亲自护送到县医院和外地大医院进行抢救的重病人就有10多个。有一年正是三秋种麦大忙的时候,村民韩正军突发气胸病,危在旦夕,当地无有条件治疗,急需转院,李玉田一直护送到衡水医院。还有一年的一个傍晚,村民刘万福的媳妇患了急症,急需到大医院治疗,他跟着车连夜护送到石家庄……。

       其实,乡亲们最佩服的还是李玉田的医德医风。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社会里,许多行医的人把行医当作发财之道,开大方子,卖贵药,甚至有的卖假药,编着法子的赚百姓的昧心钱。而对李玉田来说,他讲的却是救死扶伤,他常说:“当医生,只能是为人民服务,绝不能往钱眼里钻……..”李玉田当村医45年来,无论到谁家出诊看病,看完病后,除了嘱咐病人按时吃药和有关注意事项外,谁拦也拦不住,常以“一句还有病人等着我呢”的推辞词抬腿就走,从没抽过患者家庭的一支烟,从没吃过患者家庭的一杯酒,一顿饭。

      人心是秤。人们更加佩服的是,玉田行医几十年如一日。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以后,他家孩子小,种地负担重,靠他当乡村医生行医的微薄收入来支撑整个家,日子过得十分窘迫。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当好乡村医生的信心。年复一年,不论春夏秋冬,依然是以高尚的医德医风为乡亲们诊病看病。他给乡亲们看病,一直坚持出诊没有出诊费,打针没有注射费,拿药或输液打针,开方子治病,一律按照国家规定的平价收费,而且,算账一直计算到角和分,从不多收取一角一分的“昧心钱”。对病人一时没有带钱或一时手头紧需要赊欠的,看病该怎么看一点儿也不含糊。低保户李全国、李全占,五保户郝年修等无儿无女的弱势人家,找他看病,都是白尽义务不收费。

          他家的电话成了东唐旺村人们求医看病的“120”       

        一颗金子般的的心,在李玉田的行医路上闪烁。行医45年,尽管天天与药费打交道,但他却一直把钱看得那么淡薄。他常说:“我能给乡亲们行医看病,这是一辈子的缘分。乡亲们过日子都不容易,能给大家伙多帮些忙心里踏实。”

        不为金钱为乡亲,李玉田的家境是有力的见证。笔者在现场看到,他家的房子在村上是最老最差的一类,四间20多年前翻盖过的“里生外熟”老式“斗砖房”。屋内的桌子、衣柜等家具,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一台21吋的黑白老式电视机,已经看了不知有多少年。两间更加破旧的东屋房,便是李玉田生前的卫生室。室内整洁有序,一些药品还摆在架子上,案子上还存放着他没用完的药方签,一个白色的出诊包里还装满着常用药品和听诊器。里屋,一条供病人输液或观察治疗的火炕…….在北屋和东屋卫生室内,在明眼处都有一部电话机,据村民们说,为方便人们有病打电话,两部电话机相互串联着,这屋没人那屋有人还能听到,这样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打电话看病误不了事儿。日久天长,李玉田家的电话便成为了东唐旺村人们求医看病的“120”。

        “我走后,不能再给人们看病了,外欠的药费就都别再要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李玉田自从患病之后,仍然那样照常不误的给人们看病。村民刘文斌说:“在他病重的那些日子里,还是随叫随到,在出诊之余才在家里给自己打针输液,他把乡亲们的事儿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真不愧是咱乡村最美的好村医啊。”的确,他经常想的是乡亲们,很少想到自己,就是他去世的前几天,还嘱咐老伴刘素琴:“我走后,不能再给人们看病了,外欠的药费就都别再要了。”村上人去世后,该村有立账桌写“乡亲礼”的习惯,他还嘱托老伴:“我走后,就别立账桌麻烦乡亲们了……” 

       人生如歌。一个村医厚德为民的职业操守,在村民中竖起一座人人敬仰的丰碑。李玉田去世后,乡亲们在悲痛怀念之中,自发捐款4000多元为他出殡,还自发给他开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会。

河北省武强县电视台刘金英、李茂刚、李顺心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奖代补
  • 2016/8/1 16:09:25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8 16:57:29
  • 秦皇岛7旬老太书写4万字手稿见证小区成长史
  • 2016/7/28 16:31:26
  •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 2016/7/26 16:13:47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6 16:12:08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