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警惕春天之后的倒春寒
正文浏览次数:1006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去年养老产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井喷”,业界似乎看到了养老产业的春天。不过,在近日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养老产业及养老地产领袖峰会”上,业内专家给火热的养老市场泼了一盆冷水,指出了当前养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醒各界参与方警惕春天之后还有倒春寒。
多年来,中国政府始终将养老问题列为民生大事,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改革政策,特别是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尤其是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到2020年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
对于养老产业的未来,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认为,尽管当前养老产业总体形势很好,但是问题不少。一方面是老年群体总体收入偏低,有效需求不足,消费理念偏消极;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落实政策难,市场监管不够。此外,市场的调研、研发、服务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他认为,养老产业要真正成为朝阳产业,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别以为很多文件出台以后,养老产业的春天就来了,出台后还有倒春寒。”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张恺悌说,办的成功的养老机构太少,有些输得很惨,要进来就要有长期准备,切勿盲目进入。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当前养老房地产业需求旺盛,参与广泛,但成功案例少,虽然前景光明可危机已现端倪。原因是选址大多在郊区,客户群定位偏高端,总体运营收入不旺盛,核心问题是入住率上不来。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也认为,养老服务产业目前仍然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其发展至今难以破题。社会各界以及企业对养老产业发展热情很高,但鲜有成功经验,更有很多做法如大规模建设养老机构等则存在极大隐患。他认为,养老产业发展难以破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收入水平低、负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从事养老服务的企业很难真正从养老服务本身盈利。
“要打破这个瓶颈,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政府可以有限投入,引导老年人自己积极参与到老年服务中去,还要让从事养老服务的企业本身能够赚到稳定的利润。要把养老服务定义为准公共品,同时把养老的地点主要集中在社区,而不是养老机构,这是今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根本出路。”张车伟说。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