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拿出一叠已被翻阅得有些破旧的讲稿,戴上厚厚的老花眼镜,家住松江的老人余华渔清了清嗓子,开始向台下听者娓娓讲述松江千余年来的故事。为纪念松江建县1260周年,余华渔在近4个月时间里翻阅了20多本书籍,并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报纸,编成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松江趣史”向社区居民讲课。老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松江的历史一代代传下去,因为只有了解家乡的历史,才能真正热爱家乡。”
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上海之根”。从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建县至今,已整1260年。以“上海之根·和谐之城”为主题的系列纪念活动日前正式展开,以此挖掘整合松江的历史文化积淀。余华渔退休前是初中语文老师,对松江历史人文故事格外喜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她就养成了剪报习惯,但凡看到报纸上有关松江的人文轶事都会摘录下来。今年5月,余华渔萌生了这样的想法———要借纪念建县1260周年的契机,把最精粹的松江历史以讲课的方式送入居民家中。
在接下来的4个多月中,余华渔几乎每天都来往于图书馆、书店和街道办事处之间。从《松江县志》到各种历史杂谈,她借阅了20多本书籍,又将自己收集的3本剪报集翻了一遍又一遍,一笔笔摘抄下了数百页资料。如今看余华渔的讲稿,11张白底红线的信纸上布满了玲珑工整的钢笔字,这已是她4个月来写下的第四稿讲稿,而每写一稿都要花上一个多星期。
要说松江历史,势必要提到唐经幢、方塔、夏完淳等文物、名人。然而松江百姓大多数对这些略知一二,若是不说出些新意,很难抓住听者的耳朵。余华渔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进程,整合出了5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尽管顺利“出炉”的故事不多,她所费心准备的却远比这多上两、三倍。“松江方塔造型优美,翘起的塔脚如同姑娘飞扬的裙边。”在说起方塔的造型时,余华渔一句带过。然而台下听者却不知道,这背后蕴含了余华渔十多天的心血。原来,在查资料时余华渔发现,方塔塔脚的造型与一个姑娘密切相关,然而具体的故事却怎么也无法拼凑起来,再三努力后只能放弃。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可谓是松江的骄傲,他的生平故事深入人心。余华渔在讲课中却另辟蹊径,详细叙述了董其昌之子董祖常的故事。余华渔告诉记者,自己一直疑惑于董其昌为何不落葬松江。查阅资料时偶尔发现,这与董其昌的纨绔儿子董祖常有关,这一下子吊起了余华渔的兴致。前后花了一个多星期,她才弄清楚来龙去脉———董祖常借父之名在松江无恶不作,老百姓群起反抗,誓言绝不接纳董其昌落葬松江。这也解释了为何董其昌生在松江、存于松江的画作却少之又少的原因。
传说中的“黑鱼精”为何会被压在唐经幢下?经历了自然灾害和战争洗礼的方塔为何900年始终屹立不倒……在余华渔的讲课中,这些居民鲜少知晓的问题都有了答案。一个半小时的讲课结束,不少人仍旧意犹未尽,希望余华渔“再讲几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