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0米的长龙风筝,盘旋屋顶栩栩如生;水墨山水画卷,艳丽的牡丹花边,一只调皮的小猫咪跃身扑蝴蝶……9月22日上午,迎泽区南海街二社区近3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人头攒动,该社区邀请来3位七旬老人“晒”才艺,风筝、国画、书法他们各有所长,数百幅作品陈列其中,累计吸引来近百位居民参观。
方向盘上练就一手好字
在办公室北侧区域内,展出的是70岁居民韩殿斌的书法作品,墙上悬挂的42幅1.6米高的毛笔字,“囍”字图、百福字图、百寿字图、百鱼字图,通过他点画线条的强弱、浓淡粗细等的笔尖变化,让这些字体充满了活力。地面上,9条8米长的横幅毛笔字依次铺开更显气势磅礴。“写得真好!”前来参观的居民,朝着老人竖起了大拇指。“我这字,是在驾驶盘上练出来的。”韩殿斌说,30岁前,他写字并不好看,还曾经被人嘲笑过。恰巧,他是一名司机,给领导开车,领导经常开会,一开就是两三个小时。他琢磨着没事,就开始在驾驶盘上练字,刚开始,买了好几个软头钢笔随身携带,抽空就练。后来单位楼下开了个书法班,只要他不出车就站在窗户外旁听,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他挨个儿买来各种书籍学着模仿。
他的书法技艺提高是在1996年退休后,他收集来名家书法作品、对联、老年长寿歌等,变换着字体来写,累计写字40万。在他的感染下,一家人都喜欢上了书法,老伴、儿子、孙子,每天晚上8点到10点,成了他们一家的书法作业时间。
8平方米阳台扎出五彩风筝
在现场,半空中一条50米的盘旋长龙风筝更是人见人赞。这个龙风筝和其他20多个风筝的制作者就是郭银生。
9年前,60多岁的他迷上了风筝,便开始琢磨做风筝。第一个风筝做的是老鹰,现在最爱做的还是老鹰,他指着展厅里的3个“盘鹰风筝”,自豪地说:“盘鹰风筝可以在高空、低空连续盘旋,与老鹰飞翔的样子非常相似。”制作盘鹰的竹子,全部是从四川买回来的。
龙类风筝、串类风筝、软翅风筝、立体风筝……风筝种类有很多,郭银生说他挨个儿想尝试着去扎。家里的8平方米阳台成了他的“工作室”,竹坯子、颜料等工具使得房间很是凌乱,老伴儿爱干净,为此也闹过小别扭。
时间一长,老伴儿也就不说什么了,后来,在他的感染下,老伴也成了风筝迷,还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他指着盘旋在现场屋顶的龙风筝说:“112个龙片,近半是老伴帮画的。”这个龙风筝,他用了两个月时间才做好,最难的就是搭龙架,三根线要把112个龙片扎在一起,三根线之间距离要一样长,龙片间的距离还要一样长,一毫米差错都不能有,他是拿着尺子一遍遍量的。这只造型独特的龙风筝,诞生后就跟随着他走南闯北,去全国数个城市参加风筝比赛,还曾出国,都得到好评。
也因为制作风筝、放风筝,他结交了很多朋友,只要天气好,他和朋友们天天都会去汾河边放风筝。
候鸟老人走到哪画到哪
在展厅南侧,水墨山水画卷间,寸头短发、蓝毛衣红衬衣的贾大有,完全不像一位77岁的老人。她说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就是一幅猫咪逗乐图,上面的猫咪是按她收养的流浪猫老四原型创作的。
贾大有说,56岁她退休了,感觉很不适应,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学自己童年爱好的山水、花鸟画。刚开始上学,她还不好意思,别人问她,好面子的她说是去上班,但是后来自己在老年大学频频受到了老师表扬,再后来有人问,她就说去上学学画。
在老年大学学了三四年后,贾大有就开始四处写生。她有四个孩子,分别在海南、深圳、成都、北京工作,她就带着老伴,走到哪儿画到哪儿,做起了“候鸟”老人。
70岁时,她和老伴到了四川青城山,住在一户农家乐里,农家乐老板看着她不停写生作画,就请她帮忙用画装饰农家屋,这让她兴奋了好几天。随后,她在农家乐里住了三个月,为农家乐一共画了100多幅国画。老板要给她钱,被她拒绝了,老板就送了她满满一小车的农特产,鸡蛋、长山药、江米等。“说实话,被需要很幸福!”随后,贾大有在海南居住时,就经常教小孩子写字画画;在北京时,还画画送给老年邻居。
本报记者 马继玲 钟清 实习生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