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国内外涉老新闻
百岁老人的爱情故事
        正文浏览次数:1010
  2014/12/13 12:03:1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图为闲暇时两位老人读报、下棋。 (记者 欧阳海员 摄)

 

  每天早上6点,在甘棠湖边,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对身影:一位头发已经全白的老人颤巍巍地推着轮椅晃悠悠地走着,身边总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伴步伐缓慢地跟着,就像过去的65载一样,两人总是紧紧相随,携手共度。

 

  一路从解放前走来,这是一对性格各异却感情甚笃的夫妻。100岁的老人贺珍和90岁的老人史素华从1946年订下终身至今已有65个年头,今年两位老人又迎来了白金婚,多年的风雨同舟使得两位老人的感情历久弥新。

 

  一面之缘结下情缘

 

  与时下年轻人追求的恋爱结婚不同,两位老人的相识缘于一次工作汇报,结婚也是组织上的安排,用史素华老人的话说“当初结婚是组织分配的”。事实上,结婚之前,史素华也才见过贺珍一面,这一面却结下了两人的一生情缘。

 

  当年贺珍在冀东军区13分区政治部当总支书记,史素华在部队的被服厂担任副排长。由于全厂200来号人只有3名党员,史素华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班子成员,因此对组织特意安排的汇报工作的任务没感到丝毫意外。对这一次在“汇报”会上见到的领导贺珍同志,也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我就觉得他不太高,是个小个子书记”,提及当年,史素华老人乐得合不拢嘴。与史素华不同,贺珍却悄悄把史素华记在了心上。

 

  不久,前线传来消息要打仗了,史素华却又得到了去军区开会的通知,“小个子书记”贺珍的警卫员带着一匹马来到厂里接她,知道内情的姐妹们纷纷掩嘴偷笑。“去开会还有这么好的待遇呢?”不明就里的史素华当时也悄悄犯起了嘀咕。到了军区,史素华惊讶地发现参谋长、政委等一些领导都在等她,“今天是你们俩解决终身大事的日子。”司令部管理员乐呵呵地宣布。史素华当下就懵了,“不是说开会么,怎么成结婚了?”

 

  经过领导解释,史素华这才知道,原来贺珍回来后就向组织上表达了很喜欢史素华的意思,也表示希望能结婚的意愿,恰逢前线要打仗,组织上考虑到打仗可能会将史素华和贺珍冲散,便决定先把两人的终身大事解决。“当年,我就想性命都交给了组织,那结婚有什么不能交给组织的呢?我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嫁给了他”,史素华老人指着坐在椅子上聚精会神看报纸、耳朵听不见我们对话的贺珍老人笑着说道。

 

  风雨同舟携手相伴

 

  1946年11月23日,这是贺珍和史素华正式结婚的日子,这个日子两位老人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战争年代的婚姻一切从简,临时腾出来的一间小屋就是两人的新房。新婚第二天,没来得及感受新婚的甜蜜,两人就匆忙分开了,一个奔赴前线,一个回到厂里,唯一象征两人成为夫妻的,只剩下了一床被子。“当时结婚的一床被子,被我们两个人分开了,一个人拿着被里,一个人拿着被面”,史素华老人有些感慨地回忆起当年的时光。

 

  战争结束后,两人才算过上了真正的夫妻生活,却由于性格和生活习惯产生了一些不协调。贺珍祖籍在井冈山,是南方人,史素华却出生在唐山,是北方人,“当时他说的话我有百分之八九十都听不懂”,史素华表示,除了口音,在生活习惯等方面,两人多少都有区别,开始总有些不习惯。

 

  即使这样,在65载的婚姻生活中,两人从未红过脸,吵过架。“肯定会有生气的时候,但是我们从来都不吵架”,史素华说。两位老人的性格虽然不同,却都能互相谅解,其实也是一种互补。每当贺珍要发脾气的时候,史素华就干脆不说话了,让两人都冷静一下。“最生气的时候我也不过就是赌气不吃饭,过后也就没事儿了”,史素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1967年7月份,在组织的安排下,贺珍和史素华带着孩子来到了九江。史素华跟着贺珍离开家乡转战南北最终离休定居,来到不熟悉的九江,一走就是60多年,却从未有过一声怨言,“嫁了他肯定要跟着他走的,我也知道他很想在南方生活,在北方他多少还是不太习惯的”,史素华老人很平淡地说道。

 

  当年的一面之缘造就了两位老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携手情缘,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两位老人始终相濡以沫。现在,两位老人共有四名子女,大儿子都有60多了,最小的儿子也有50多了。儿女们对老人都十分孝顺,老人的日子过得也十分舒心。 (见习记者 邹雅思)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70位儿孙为百岁夫妻贺橡树婚 全家五世同堂
  • 2015/10/9 14:07:48
  • 在缅远征军老兵归国探亲 家人欲给其庆百岁寿
  • 2015/9/30 13:49:23
  • 保定首对百岁夫妇 携手84载
  • 2015/9/23 11:11:26
  • 冀州古稀儿子孝敬百岁老母 每晚睡在母亲脚边照顾
  • 2015/9/6 10:31:23
  • 黄骅百岁老人几十年钟情毛笔字 笔法苍劲有力
  • 2015/6/15 11:38:51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