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住沙坪坝区童家桥街道枣子堡的陈大明老人,年过九旬,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然而,就是这位老人,多年来却一直得到另一位耄耋老人的悉心照料。两位老人虽未领证成婚,却相依相守20余载,在街道和社区多年来无微不至的关心帮扶下,安度幸福的晚年生活。
孤老当过报童
陈大明是沙坪坝区童家桥街道枣子堡居民,他的身份证登记年龄为87岁,年老体弱,听力失聪,身体行动不便。据童家桥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因年代久远、资料不齐,陈大明老人的真实年龄已无法考究,估计在93至96岁之间。陈大爷膝下无子,无房、无固定生活来源、更无劳动能力,是典型的“三无”老人,10多年前,街道和社区给他在枣子堡一处民房租房居住,每月靠政府低保和各类补助、慰问金等度晚年。
陈大爷告诉记者,他年轻时,做过苦力、干过零工,解放初期,还给当时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当过多年报童,后来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差,也就什么都干不了了。
相依为命20余载
今年90岁的娄安玉是重庆铜梁县人,照顾陈大明老人的饮食起居已20多年,他们不是夫妻,却又住在一起生活多年,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20多年前,陈大爷的老伴丁淑芳身患重病,瘫痪后卧床不起。此时,曾同在重庆丝纺厂做杂工的好姐妹娄安玉搬了过来,负责照顾她的饮食起居。然而,好景不长,丁淑芳的身体每况愈下,几年后离世。考虑到无儿无女,害怕丈夫孤苦一生,临终前,丁淑芳特别嘱托娄安玉,希望她能够代替自己照顾丈夫,陪他走完余生。
“20多年了,我一直照顾他的吃饭、穿衣。”娄婆婆告诉记者,自从自己的好姐妹去世后,这些年来她就一直陪伴着陈大爷,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尽管自己在四川岳池乡下老家还有亲属,但却未曾离开陈大爷半步。
“虽说我们的年龄相仿,但我还能走动的,身体要比他好些。” 娄婆婆说,近几年来,随着年岁增大,陈大爷行动比较困难、几乎无法行走,但她感觉自己身体还行,一日三餐依旧,还能照顾对方好几年。
情深似海不愿分离
“几年前,我们打算把陈大明老人接到敬老院去住,但被他拒绝了。”童家桥社区居委会主任王春林表示,敬老院设施完善,居住条件也要比现在的好,且有专人照看,适合年老体弱、需要照顾的老人居住。然而,根据相关政策,娄安玉老人既不是本地户口,又不是陈大明的妻子,所以无法随同陈大爷一同入住当地敬老院,这也意味着相依为命20多年的这对老人将被迫分开。最终,陈大爷放弃入住敬老院,选择继续与娄婆婆一起相守。
“20多年的相依为命、彼此照顾,肯定是会产生感情的。”王春林说,看到这样的情形,谁都不忍心拆散他们,同时,考虑到情况特殊,大家打算撮合两位老人,给他们举行婚礼、办理结婚证,让二人成为正式夫妻,然后再搬到敬老院一起住。两位老人也欣然同意了。
然而,这场“世纪婚礼”最终化作泡影。
“都是90多岁的人了,还结什么婚?这让小辈们多尴尬!” 据介绍,当得知两位老人决定结婚时,鉴于传统思想观念,娄婆婆老家亲戚无法接受此事,表示坚决反对。后来,结婚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但二老却始终生活在一起。
政府帮扶安度晚年
“陈爷爷,我们来看您啦!”近日,记者跟随童家桥社区工作人员,来到二位老人的居住地枣子堡。还未进屋,社区工作人员就高喊道。随后,一名穿花色褂子的老奶奶应声迎了出来,这就是娄安玉老人。
记者走进两位老人住的屋子看到,20多平方米的低矮砖房分为两个房间,屋内摆设比较简陋,但很温馨,陈大爷正端坐在电风扇前享受清凉。
“婆婆,买的米吃完了吗?天气热,要保重身体!”社区工作人员拉着老人的手问寒问暖。据介绍,由于两位老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前往公共纳凉点避暑,再热的天也只能待在家里。面对重庆持续40多度的高温天气,前不久,童家桥街道和童家桥社区为两位老人送去了电风扇等慰问品和绿豆等清凉解暑用品。
“我们隔三岔五就会去看望老人,每月按时给他们买米、油、蛋、糖、肉等生活必需品,还为他们买了电饭锅。”据童家桥社区一工作人员介绍,陈大爷因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理,根据相关政策,从2006年起,童家桥街道就聘请一名社区居民护理其日常生活起居,帮两位老人买菜、做饭、洗衣。作为社区的重点帮扶对象,长期以来,夏天时,街道和社区都要给老人买白糖、绿豆、板蓝根等高温防暑物品,冬季要给老人添置棉被、衣物、取暖用品等,生病时,由社区干部联系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上门为其诊断、治病,还为其办理了日常医疗救助,每逢重大节假日,区领导、街道领导都会带上慰问品和慰问金,上门走访慰问。 “我们虽然身边没有亲人,但有你们的关心帮助,我们生活得很开心,也很幸福,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陈大爷和娄婆婆激动得热泪盈眶。(记者 赵杰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