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报讯 (记者陈士奇 文/图) “在市文化宫里有支歌咏队,不仅歌唱得好,听说队员们还自创歌曲呢。”近日,有读者致电本报新闻热线(22200000),称一支“隐匿”在市文化宫里、由退休老人们组建而成的歌咏队每天都会聚集在一起欢唱老歌。据了解,这支爱唱老歌的歌咏队已成立近8年,它还有个优美的名字“晚晴”歌咏队。
霜发老人唱老歌
当日9时左右,记者刚踏入泉州市工人文化宫,便被百源川池畔传来的阵阵悠扬的歌声所吸引。原来,“晚晴”歌咏队的数十名老人队员早已围坐在杨柳树下,伴着旋律,齐声合唱老歌。记者在现场看到,无论是指挥、领唱,还是弹琴、拉二胡伴奏的队员,大多已是年过花甲。
“这样的活动,我们已经持续了8年,风雨无阻。”几名队员骄傲地说,歌咏队所唱曲目多以革命老歌为主,至今,他们已唱了四五百首歌曲了,像《我的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春天的故事》、《走向复兴》等已成为队里的经典保留曲目。“七夕那天,我们还唱几首爱情老歌,来应应景。”队员陈老伯乐呵呵地说,为了跟随时代的脚步,歌咏队还常常在节日里演唱特殊的歌曲。
七旬老伯自创歌曲
“晚晴”歌咏队负责人之一的杨老师介绍说,目前歌咏队的成员已经近16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超过80岁。队员人才济济,除了会唱、会伴奏,有的队员还会自己写词谱曲。
“这是我根据泉州民间故事创作的歌词《卖杂货》。”已近古稀之年的队员林老伯,开心地为记者展示他的创作,这是一首男女对唱的闽南语歌曲,林老伯一时兴起,一边双手打着节拍,一边哼起这首充满古朴韵味的歌曲。
林老伯说,除了自己编写的闽南语歌曲,队员郑老师还根据歌咏队的活动场景,创作出了一首《“晚晴”歌友把歌唱》,这首歌渐渐成了许多队员们的“最爱”,几乎每周都要唱上几遍。此外,来自歌舞团的退休老师还为宋词《我住长江头》谱曲,这首歌也在歌咏队里广为传唱。
生活因歌唱而美好
“当时正好经过这里,听到熟悉的旋律,便跟着大家一起唱歌,唱着唱着就离不开了。”队员李阿姨参加歌咏队已经2年了,在李阿姨看来,如今再听那些富有历史意义的老歌,常常还会热血沸腾,特有精神,好像一下就回到了青春岁月。“唱歌不仅可以让一天的生活变得愉悦,还让大家成为朋友。”李阿姨说,“现在就算儿女因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在身边,生活也不再感觉孤单了。”
许多队员说,唱歌不仅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滋润生活,让自己老有所乐。
(吴先生最先拨打本报新闻热线22200000,线索费50元)
作者:陈士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