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月11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宁夏失能老人和部分失能老人已达18.8万,因专业养老机构缺失,这部分老人和家庭面临无处可去的尴尬。
“老人卧床多年,想找专业的养老机构帮助护理,可公办的不收,民办的条件差……”银川市民梁女士说。梁女士和丈夫是破产企业退休职工,5年来,她们一直伺候着患脑梗塞、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今年,疾病缠身的夫妻俩实在无力照顾老人,便决定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可跑遍了银川市的养老机构,均以无床位为由拒收。
梁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统计数据显示,我区目前60岁以上老人已达69.98万,其中,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年人约18.8万人,占老年人总数26.8%,影响人数超过50万。受经济能力、家庭关系、专业护理等因素影响,部分老人和家庭有社会养老意愿,但我区失能老人社会养老条件无法满足他们的愿望:90多家公办养老机构,无一家专业照顾失能老人;目前全区仅有的1万多张养老床位在无法满足正常老人社会养老需求的前提下,拒收失能老人成了“潜规则”;虽然数家民办养老机构愿意接受失能老人,但其大多负债经营、恶性循环,服务条件始终无法改善,这也令欲投资养老服务事业的社会力量“望而却步”。
据自治区老龄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困难的现状,自治区相关领导近日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尽快拿出方案。目前,自治区民政厅、老龄办等单位已就提高床位补贴标准、运营费用、水电暖费用减免、建设用地划拨、建设规费减免等形成了初步讨论文稿;未来5年,我区将新增养老床位1.4万张,缓解养老床位紧缺问题,并在5市逐步建设失能老人关爱护理院。目前,银川市有关项目已竣工,石嘴山市项目已开建。
“2006年,自治区就出台了有关优惠政策,要求对民办养老机构减免水电费、减半收电视电话入网费等……可好多地方政府和部门一直‘不理睬’,优惠政策就成了一句空话。”一业内人士指出,在政府大力投资失能老人养老事业的基础上,民办养老机构能否更好地为失能老人服务,优惠政策是前提,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是否“兑现”是关键。(记者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