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国内外涉老新闻
踏遍千山搜寻“红色歌谣”的老人(组图)
        正文浏览次数:640
  2014/12/13 11:52:4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白黎先生失而复得的手抄本。
白黎先生失而复得的手抄本。
白黎先生在书房。
白黎先生在书房。
  和白黎先生未曾谋面时,听说他已经70岁了,以至于从电话那头传来洪亮健朗的声音时,我还误以为自己打错了电话。而在书房与白老面对面时,我怎么也不能把电话中底气十足的声音和一个中度帕金森病患者联系在一起。“我搜寻了上千首红色歌谣,写了13部红色作品,有人说我是西部红色作家第一人,这个称谓我很享受。”老人爽朗地笑着说,“遗憾的是,现在执笔有点困难了,时间一长手就抖得厉害,未完成的两部书只能慢慢磨了。”

  他充满豪气的开场白掠过一丝苍凉。7月初的一个宁静的下午,在他的家里,几句简单的介绍之后,老人用养得溜光的紫砂壶,泡上平时舍不得独自享用的陈年普洱和记者共品,一首首红色歌谣和革命故事便从静谧的书房中流淌而出。

  当游击队长的父亲

  曾奉命护送斯诺到陕北苏区

  1942年,白黎出生在安塞县平桥乡一个名叫李家洼的小山村。爷爷是个陕北说书艺人,经常打着快板或拉着板胡在乡里说书,内容多为一些抗战故事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段子,年幼的白黎是爷爷的小跟班,时间长了,也能耳濡目染地来上几段。父亲白永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安塞游击队队长,曾奉命护送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顺利抵达陕北苏区,为斯诺创作《西行漫记》一书、让世界了解红色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冬天,白黎的父亲白永昌从安塞县武装部调到志丹县检察院工作,白黎便随父亲从安塞县真武洞小学转入志丹县城关小学上学。那时候,学校经常开展少先队活动,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听老红军讲革命故事,唱着唱着就拉起红歌,唱毛泽东,唱刘志丹。当时志丹县四五十岁的男人很多都跟随刘志丹闹过革命,对他感情很深。一些大人在讲述刘志丹的革命故事时,时常会泪流满面。“我那时十来岁,觉得这些故事很感人,歌曲唱着也很带劲,就想着今后有机会一定要去搜集和整理这些东西。”白黎说。

  1960年,白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在志丹县候市公社完全小学教5年级语文。那时的语文教材,内容多是一些红色故事和歌谣,才几个星期时间,娃娃们就把课本背得滚瓜烂熟。“陕北农村有那么多革命故事和红色歌谣,自己为何不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教给娃娃们呢!”白黎决定利用假期到农村搜集整理这些革命故事和红色歌谣。

  他走遍30余县

  收集了千首红色歌谣

  白黎说:“现在大家都将救国爱国歌曲称为红歌,其实在我们年轻那会儿,还没有红歌这个提法,我去乡间收集的时候,老百姓都是出于自身对共产党的爱戴自发编唱,他们称这些歌为闹红歌谣。”从1960年暑假开始,白黎自筹路费,自带干粮,奔走于陕甘高原三十几个县的沟沟峁峁,采访了数千名群众,记录了百余首革命故事和近千首闹红歌谣。其中一些歌曲是老百姓在讲述革命故事时,即兴唱出来的,曲调也是信天游式的即兴发挥。如今,50多年过去了,白老还能如数家珍地描述当年他搜集一首首歌谣的详细经过。

  在陕甘边区合水县刘家园子村,白黎曾遇见一个木匠边干活边给一大群孩子讲刘志丹的故事:1933年11月间,陕甘高原上的天气已经很冷了,河水开始结冰,西北风吹着草木落叶,在山沟里到处乱舞。一天下午,从山路上传来了“嗒嗒嗒”的马蹄声,几百人的队伍朝刘家园子村开来,庄上的老百姓以为又来了白匪军,纷纷跑到后山躲藏起来。过了很长时间,老百姓还不见进庄的队伍抢粮拉牲口,觉得很奇怪,一些胆大的后生就悄悄靠近,发现这支队伍扛着红旗,坐在打谷场上拉歌。后生们想,要是白匪军,早就抢老百姓的东西了,这莫不是红军吧,听说红军就打着红旗哩。于是,藏在后山的乡亲们都跑回了村子。我看见队伍里的一个人中等身材,瘦瘦的,鼻子高高的,很眼熟。正当我发愣时,这个人走过来,握住我的手,喊我张木匠。我这才想起来,眼前这个人原来是几年前给我家送过粮的刘志丹军长呀!我都快记不清他的模样了,他还能记起我这个穷木匠。看着刘军长在深冬还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军衣,脚上穿着一双破麻鞋,乡亲们心疼的说:“红军的大官穿得这么朴素,却不动群众一针一线,真是清官呀!”

  给孩子讲完故事后,张木匠顺口就唱了一段:“穷人苦/穷人难/黄连树上挂苦胆/天天盼/月月盼/啥时才能出清官/又响雷/又打闪/陕北出了刘志丹/刘志丹/是清官/领导穷人把身翻/穷人喜/穷人欢/地主老财完了蛋/陕甘边/闹红天/穷人翻身掌政权。”白黎听张木匠唱得动情,就赶紧拿出笔,把歌词一字一句记录下来。白黎说:“这些歌谣是老百姓从内心喷薄而出的真实情感,张口就来,是最自然的真情流露。”

  还有一首当年在安塞收集的歌谣唱到:“昨夜红军到我家/研究要把高桥打/天明白匪窜进家/绳子捆住皮鞭打/打昏又用凉水喷/至死不说一句话。”白老说,这首歌谣反映了人民群众一心一意跟随共产党闹革命,生死不渝的共产主义精神。“所以说,从人民群众中搜集来的民谣,是最原汁原味的历史教材,它最能反映真实的历史。”

  白老笑着打了个比喻:“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是李自成当年闹革命时在民间留下的唯一一首歌谣,但却成就了他‘闯王’的美名。我认为我搜集整理的这些闹红歌谣,更是一段红色的历史传奇,而续写这段历史传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

  手抄本被抄走

  千首红歌仅存200首

  1962年冬天,当白黎正准备将收集到的闹红歌谣和革命故事整理成册时,党内的路线之争波及到他和家人。有人说白黎企图利用歌谣和小说反党,白黎的父亲白永昌则是彭(德怀)、高(岗)、习(仲勋)、刘(景范)所谓“反党集团”的“黑爪牙”,白黎是“黑爪牙”养的“反革命儿子”。“我当时真的想不明白,搜集整理红色歌谣怎么就成了反革命?”白老说这些话时,激动地有点颤抖。

  白黎被下放到志丹县双河公社同山大队进行劳动改造,时间长达16年之久,父亲白永昌受牵连也被撤掉了检察长职务。劳改期间,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沉闷的思想压力,使他中断了文学创作。他历尽艰幸收集整理的千首红色歌谣和百余首革命故事也被抄走。白黎说:“父亲受牵连,我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我心里还扛得住。但这些歌谣和革命故事被抄走后,我人一下子就垮了,整天丢了魂一样,死的心都有了,我想着有一天我一定要找机会,重新去整理这些歌谣和故事,就顽强地撑了下来。”

  1964年冬季的一天,白黎到志丹县县委办事时,在院子角落的旧纸堆中,意外发现了自己当年被抄走的“刘志丹故事”和“陕甘苏区歌谣选”的手抄本。他趁人不注意,迅速猫下腰,一把抓起两本书藏在黄棉大衣中,匆匆跑回家。“到现在我都觉得很不可思议,丢失两年多的宝贝竟然又鬼使神差地回到自己身边,这也许是我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吧!”白老向记者描述自己当年重拾这两本手抄本的场景时,高兴得像个孩子,竟站起身来惟妙惟肖地模仿起当时往怀里藏书的动作。但令他遗憾的是,失而复得的手抄本已经残缺不全,千首闹红歌谣和百余首刘志丹革命故事仅存200首和30多首。说到这里白黎颇为遗憾。

  1984年5月,解放军出版社向白黎约稿,要他写《刘志丹传》,白黎遂再次深入群众进行补充采访,在采访中,他发现当初传唱红色歌谣的大多数人已经辞世,采集工作变得非常困难。这时,白黎突然意识到残缺手抄本的弥足珍贵,于是就有了系统整理的想法。白黎说:“现在整理选编的这200首,只是当年红色歌谣中的很少一部分。为了它们,我用了20多年时间。但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老骥伏枥笔耕不辍

  欲续写红色崭新篇章

  采访白黎这位执着的老人,记者感觉,只要是他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坚持干到底。他辛勤耕耘,颇为高产。著有《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传》、《红日出山毛泽东转战陕北纪实》、《红色漩涡中的李德》、30集电视剧《寻找红星的人》和名著“三S之行”等13部大作,与他人合编的电视剧《刘志丹与谢子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史研究员、陕西斯诺研究会主席、延安市文联和作协的副主席。如今已是7旬的老人了,但经过岁月历练的他丝毫没有懈怠,他说他要成为当代唯一著有10部长篇红色小说的作家,在已完成7部的基础上继续创作,目前《延安与美国》、《延安与苏联》等书已经着手进行。《红日出山》是他后期最满意的作品,眼下他正在多方协调寻找合作伙伴,决心将这部巨著拍成电视剧,再现毛泽东当年转战陕北的伟大创举。

  文/图 记者 周鹏

  陕西新闻部电话:029-87632805

  电子邮箱:shanxi@xawb.com

  榆林记者站0912—3283399

  延安记者站0911—2577002

  铜川记者站0919—7890063

  陕北工作室0912—2392228
        (本文来源:西安晚报)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78岁老人挥毫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
  • 2016/7/21 13:16:09
  • 老人心中的好儿子
  • 2016/7/21 12:55:56
  • 秦皇岛海港区东方明珠城第二社区免费为老人发放黄手环
  • 2016/7/18 12:46:35
  • 承德平泉县为经济困难老人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
  • 2016/7/18 12:43:19
  • 民政部: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逾16%
  • 2016/7/18 12:34:44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