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是建党90周年,这两幅带有祝寿之意的书画,是我的一片心意。”14日,侯玉庆老人兴冲冲地来到了本报,向我们展示他的礼物。今年73岁的他,是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老年教育书画研究院、自治区老干部书画学会会员,擅长隶书的他,特意为国画《万寿菊》配上了一幅书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表达自己的心意。
青年
野麻铺地就当床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从上海、天津、武汉等内地城市,有成千上万名知识青年,怀揣着理想与热情,来到天山南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广阔垦区。
1966年,从部队转业后,侯玉庆带着自己的新婚妻子,匆匆别离了老家,来到了兵团农四师72团的医院,成为了一名卫生员。
在侯玉庆的记忆里,那里房无一间,地无一片,满眼荒凉。为了解决住的地方,大家自己动手挖地窝子。没有床,就到戈壁滩采来野麻铺在地上当床。不仅住的条件艰苦,而且劳动强度也非常大。无论男女,天天推着独轮车开荒、挖渠、拉土,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太阳。很多年轻姑娘满手打的都是血泡,但还是咬着牙硬挺着。
“那么苦,也没有见谁抱怨过一句,大家反而热情高涨,到处都能听见劳动的号子。”侯玉庆说,每隔几日,他就会背上硬牛皮做的十字包,徒步下连队探望病号,有的连队远,他一走就是半天,沿途都是待开垦的戈壁滩,一望无际。
像这样的行走在每个连队巡诊日子,一晃就是十多年,其间,他入了党,在农场安了家,成为兵团人。上世纪80年代,由于精湛的医术,他被调入了中国石油新疆销售公司所在的泽普石油基地,1998年退休后来到了乌鲁木齐定居。
让侯玉庆骄傲的是,退休前连续三年他都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至今这些红彤彤的奖状还保留在他的家中,有事没事还要拿出来擦拭一番。
晚年
练习书法学国画
老人年轻时热爱书画艺术,但一直没有条件专门学习,2000年初,他进入了自治区老年大学,集中精力学习书法和国画,并经常向全国和新疆书法家、画家请教。
今年6月初,老人就开始着手准备为庆祝建党90周年的书画作品,从构思设计到作品成形,前前后后十多天的时间里,老人将自己的情意融入作品里每一个线条、每一个汉字笔画,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2004年至2009年,他先后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书画联展三等奖、锦绣中华全国书画作品邀请大赛毛笔书法二等奖、“祖国颂”国际书画摄影作品大赛毛笔书法金奖等多个奖项。
由于书画作品屡获认可和好评,前来老人的家中求书画的人也络绎不绝,只要是谈得来的朋友“看上”哪幅书画,老人都会大方相赠,用他的话来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更多人分享艺术的快乐,分享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再拾红色记忆,重温激情岁月。“寻找身边的红色印记”火热征集中。
“红色印记”可以是一段红色记忆,一位红色经典人物;可以是历史文献、书信、笔记;也可以是革命斗争时期的烈士遗物、历史照片、衣物、票证……
如果您有这样的记忆,这样的物品,请通过96577联系我们。
来源:乌鲁木齐在线原创 作者: 责任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