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竹笛老人”为大学生“扫盲”
正文浏览次数:456
2014/12/13 11:46:3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最近一段时间,在山西晋中各大院校门口,市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位吹奏笛子的老人,优美的笛声引来很多老师、学生和路人欣赏。老人演奏完毕,还要和围观的学生们交流探讨。
记者了解到,这位“竹笛老人”叫朱世清,今年65岁,此前一直生活在北京,退休前是北京某中学的音乐老师。今年3月跟随妻子回到榆次照顾生病的老母亲。
从2006年退休起,他就带着一根自制的笛子,往返于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交大、北师大等各大高校,在校园里演奏笛子,所到之处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是被笛声吸引,还有的人停下脚步,是因为老人在身旁摆放的一个大纸筒,上面写着“大学毕业不识谱,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20多年的音乐教学经历,让朱世清对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体会颇深,“孩子们大都是为了升学、为了出路而学,没有个人爱好,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天分,也制造出一批对所学专业没有激情和创造力的大学生。”如何才能尽一己之力改善这种状况?怎样让音乐知识得以普及,发掘和培养具有音乐天分的孩子?退休后,朱世清将目光瞄准了大学生。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将充实到各行各业,其中也包括教育界,如果能让所有的大学生都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学会欣赏音乐,势必会带动全社会学习音乐的热情。”抱着这样的想法,朱世清开始了他的“扫盲”之旅。
在朱世清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为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了大量的音乐人才。但多年来一届届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让他发现,选择钢琴、小提琴、古筝等贵重乐器的逐年增多,而选择类似于笛子这样简单的小型民乐的则日益稀少,而且很多在民间历史悠久的经典曲子都失传了。为了唤起年轻一代对于“民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他选择以笛声来唤起大学生们对于中国民乐的兴趣。现在,在首都各大高校他都有“粉丝群”。来到晋中短短两月,已有很多人表示要和他学笛子,其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7岁。
现在,每天朱世清都要前往晋中学院、晋中高等师范专科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晋中分校等院校演奏笛子。他已经成为了大学门口的一种“现象”。 ( 记者 韩睿 文/摄)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