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农村空巢老人互助过晚年
正文浏览次数:112
2014/12/13 11:39:1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年纪大了,子女不在身边,过不惯城市生活,又想找个说话的人……农村空巢老人如何乐享晚年,是一道难解的题。
不过,在永康市方岩镇古竹畈村,却住着这样一群快乐的老人,他们在一家好心人开办的“免费敬老院”里共同生活、其乐融融,以一种类似互助的模式过着不一样的晚年生活,无意之中走出了一条农村养老的新路子。
空巢老人的新家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这家敬老院采访。它位于永康方岩镇古竹畈村的下沈自然村,距离城区20余公里,依山傍水,宁静祥和。
当地村民说,下沈村原有70多人居住,这几年,随着部分村民进城落户,或到外地发展,常住人口锐减。目前,留守的村民中年纪最大的已有95岁,最小的也有59岁。
“我在农村长大,看到很多农村青壮年都到外地去了,家里独留老人一个,生活孤单,甚至无人照料,挺可怜的。”敬老院管理员徐书溪告诉记者,两年前,他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试着将村里闲置荒废的农舍承租过来,进行维修、加固,改造成为一座免费敬老院。
没想到,虽然位置偏僻,也没有打广告,但这座敬老院的开办,却引来许多农村老年人的浓厚兴趣。两年来,共有36位老人陆续选择到这里颐养天年。
“入院不用交费,平时常有热心人和家属送来生活用品、钱物,腿脚好的抽空种种菜、喂喂猪,挺好。”78岁的王龙水老人告诉记者,他家住方岩镇附近,3个儿子都在外地打拼,因为生意忙,常常顾不上老人。听说有这么一个敬老院,他和老伴商量之后,就搬了过来。
“去年6月,儿子把我们接到上海去住了半个月,但他们家住5楼,我们老人进出不便,而且他们上班去后,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太没意思了。”于是,老两口又从上海搬回敬老院。
互帮互助度晚年
记者发现,这幢租来的两层小楼有些破旧,却打扫得十分干净,一楼有活动室、厨房和部分宿舍,二楼则全部为宿舍。
“我和另外一个朋友是专职管理员,负责买菜、送医等需要外出的事情,其他事大都是老人们互相帮助完成的。”在徐书溪的指点下,记者在敬老院正门外的一处空地里看到,老人们还有属于自己的一块菜园子:如今,园子里“三月青”长势喜人,另外还有卷心菜、莴苣、大蒜、芹菜等,品种丰富。
平时,菜园子由64岁的翁爱贵大妈负责管理。她家住永康经济开发区长城村,因为丈夫过世得早,两年前搬到这里。来之前,她是个老病号。到这里后,翁大妈的身体竟一天天好起来。她说,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大家在一起不寂寞,是一个让人开心的地方。
说话间,一旁正在劈柴的64岁老人陈会军凑了过来,他告诉记者,他家住永康前仓镇,无儿无女,是个“五保户”,半个月前刚刚成为敬老院中的一员。“在这里,我也算是个‘年轻人’了。”陈会军笑着说,遇上砍柴、浇地等力气活,他总是当仁不让地抢着干。他说,来敬老院以后,大家在一起聊天干活,互帮互助,日子过得很快乐,再也不会觉得孤独。
期待更多的关爱
记者了解到,古竹畈村许多村民对这座小小的乡村敬老院也是赞赏有加。
“我早就关注这个敬老院了。”负责古竹畈村老年人管理工作多年的原村干部杨新钱对记者说,该村登记人口700多人,现在常住人口300人中,仅老年人就占了近半。怎样让农村老人生活得更好,一直是老杨关心的问题。
“上了年纪的人都习惯呆在农村,让他们住到城里或者普通敬老院,挺不习惯。”杨新钱觉得,像下沈敬老院里30多位老人一样,互相关心照顾,这样的方式挺不错,既实惠也方便。
在一片赞扬声中,徐书溪也有自己的忧虑:“这两年来,想来的老年人日渐增多,但我们这里床位有限,最多只能容纳40人。”这样的现实困境,让他觉得有些爱莫能助。
而且,像下沈敬老院这样的民间养老机构,一旦发生意外怎么办,这个问题也让管理人员头痛。“之前,曾发生过老年人自己偷偷跑出去的事。”徐书溪告诉记者,为了防止意外发生,管理人员会尽量创造良好环境,让老人能在这里平安快乐地生活。徐书溪希望,在大家的努力和社会的关爱下,这个养老院能够一直办下去。
记者吕玥
报道组 叶宁 谭孝军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