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周边地区发展养老产业
正文浏览次数:520
2014/12/13 11:27:3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京津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420万人,养老市场潜力巨大、前景诱人。毗邻京津的河北如何在结构调整中抓住机遇,省民革提出———
至2009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10年,这十年来老年人口以每年311万的速度增长。未来十年,病残老人和独居老人的比例也将迅速增加。随着老年人群需求的迅速增大,养老产业亟待发展。据全国老龄办城市养老服务调查,目前我国1.69亿老年人总的服务需求满足率仅为15.9%,还有84.1%的老年人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
京津养老服务市场潜力大
省民革介绍,截至2008年底,京津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420万人。其中天津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62.9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6.28%,需要养老的老人占全市老年人的86%以上。北京市为25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天津老人空巢已达全市老人家庭数的39.8%,其中独居老人约占1/3。
调研发现,京津大都市“421型”家庭、空巢家庭增多,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随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向社会养老过渡,养老产业发展成为必然。“虽然两市的养老需求很大,但是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省民革通过调研发现,以北京为例,目前共有养老机构340家左右,床位3.8万张,而2009年全市老龄人口总量预计将达300万,其中,有4%的老人希望集中养老,这意味着集中养老就需要12万张床位。但实践中政府的效能发挥、市场化的运作、服务队伍建设、资源有效整合,是当前全面推动养老服务面临的难题。
有利于河北产业结构调整
省民革认为,在京津周边地区发展养老产业,河北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在京津周边地区发展养老产业,一方面可以缓解京津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人才欠缺的难题,又可以带动我省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健康产业的发展,打开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天地。”省民革提出,在京津周边地区发展集养老康复、休闲度假、传统艺术、农业养殖、综合娱乐、消费购物于一体的健康产业带,是我省主动融入京津的战略选择。并且周边养老产业的发展,在服务老年群体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兴起,缓解我省巨大的就业压力。
积极争取京津的政策和资金
省民革建议,应结合我省实际和京津养老服务的需求,制定详细的“环京津养老产业发展计划”,明确发展河北养老产业的政策措施,并将其纳入河北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适当加大对养老产业的资金投入比例,对已经兴建和即将兴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同时,积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养老产业,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对于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可以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对于民间资本投资建造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无论自己经营、出租或出售,只要用于老年服务业的,所涉及各项收费予以减免。
“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和独有的‘京畿之地’,使得京津冀居民之间倍感亲切。”省民建建议,可以发展养老产业为契机,积极争取京津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并谋求与京津其他产业、技术和资源、人才的对接,主动融入京津,为河北发展寻找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