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老人集体变"坏"了?
        正文浏览次数:708
  2014/12/13 11:22:35    来源:河北青年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我们俩》海报。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与房东老太从互相看不顺眼到互相陪伴的故事

炒黄金、抢房产,“大妈”这个原本亲切的词变成了嘲讽与戏谑;老人跳广场舞扰民,还阻扰住户停车;承德公交车上,一女孩给老太让座,逢急刹车老人摔倒,反要求女孩赔偿;七旬“老偷”被抓现行,说只管报警他什么也不怕……

近来,关于老年人的负面新闻在网上广为流传,引起持续的关注和讨论。一时间,老人被贴上了“为老不尊”“倚老卖老”的标签。

在一个有尊老传统的国家,厌老情绪却在蔓延,是中国老人真的集体变坏了,还是年轻人的“刻板印象”在作祟?

“为老不尊”话题在社会蔓延

每次有关于老年人的负面新闻,都会掀起一场“一边倒”的舆论谴责风暴。

11月19日,凤凰网评论做了《中国老人,为老不尊?》的专题。专题列举了很多老

年人“令人汗颜”的事件,分析说,现在很多老人在成长时期都经历过数次运动,运动把他们人性中最恶的部分激发了出来,所以他们没有禁忌,没有底线。另外,他们成长期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严重“匮乏”,长期的饥饿感让他们形成“只有争才能生存下去”的观念。接受狼奶教育的他们,理智和知识有缺陷,不知道如何理性地辩论,粗野无知。

最后得出结论,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而这些“变老的坏人”的行为,会让社会变得更坏。编辑呼吁社会“勇于纠偏”,对于老人所存在的问题,该纠正的还是要纠正,不能因为“尊老”就无条件服从。

这个话题赢得了广泛响应,仅在微博上,一天就被转载了近两万次。专题同时还进行了网络调查,有17000多人参与,其中87.28%的人表示遇到过蛮不讲理的老人,还有11.37%的人会勃然大怒,以暴制暴。

两天后,网友“我不叫小辫子”也在果壳问答抛出了一个问题:“为老不尊”的情况真的普遍存在吗,真的有增多的趋势吗?如果是真的,那么原因何在呢?

有30位网友提供了答案,这个问答转到果壳网的微博后,又引起更广泛的讨论。

确有“坏人变老”,只是个案

北京大学心理系讲师、研究老年心理学方向的张昕告诉记者,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行为总是逐渐变化的,不会说有人一下子就从一个好人变成坏人,所以坏人变老可能存在,但老人变坏是很难的。“所谓‘为老不尊’,我相信,那些人在年轻的时候也可能已经是那样了,并不是老年后才出现的。”“不过我需要提醒的是,这些现象仅仅是个案,并非代表所有老年人都是如此。我们也要看到,大部分老年人并不是这样的,比方说有年轻人给老人让座,老人也会谦让说‘你们年轻人更辛苦,你们坐吧’。或者老年人会很热心地给人指路,或者做一些义务工作等。”

因挽救自杀青年、上网写博客被尊称为“励志爷爷”的陈岚,在给记者回复的邮件中表示,目前社会上的愤青实在多,不断地吐槽,甚至污蔑老人。“无论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好人总是绝大多数的,有些人实际上是借题发挥。”

张昕告诉记者,很多研究发现,老人的道德判断比年轻人更严格。比如从人格结构中的五大因素来看,老年人的宜人性和责任心是提高的,他们的神经质是降低的。从信任感的维度,老年人也是倾向于更加信任他人。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石家庄市老年大学徐老师告诉记者,在他们学校,很多老年人非常愿意参加公益活动。“前一阵,校合唱团去行唐的一个学校,给孩子们送过去电子琴、书,还教授音乐课。他们不单纯是学习充实,学了之后也想服务社会。课堂上也是,老年大学本身是松散型的,老人今天来了,明天走了,一走一个礼拜,但班上有班长,有点什么事或搞什么活动,人家打着自己的电话,一个一个去通知。”

普遍存在“老年刻板印象”

既然是热心、善良、忠厚的老人居多,为什么网上的老人形象却是蛮横、自私、粗暴呢?

有人分析,或许互联网的话语权被年轻人霸占是一个原因。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的数据,中国的网民构成中,35岁以下占据82.3%。在这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为什么西安老人坐女孩身上是假新闻,却引起轩然大波,数万人跟帖痛骂,但一些老人给年轻人让座、老人为让座年轻人送感谢卡之类的消息,却得不到太多关注。

另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偏见了。自从“80后”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后,人们推而广之,每十年就划分一个群体: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每一个阶段的“某零后”都觉得自己以前的人是老顽固,自己以后的人不懂事、没有责任感。

张昕告诉记者,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青年人中普遍存在一些负性的老年刻板印象,即认为老年人在很多方面都表现不好(包括记忆衰退、独立性差、性格孤僻等)。而一旦老年人表现出一点与该种“刻板印象”一致的行为,就会被贴上标签。

陈岚认为,老年人跟年轻人之间所谓的代沟绝对是存在的,而且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大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乐于跟老人沟通,他们觉得跟老人很难沟通,开口你们out了,闭口你们out了,你们不知道现在世界都变了……就这样子说话。”

“当然,有些老年人也缺乏跟社会的沟通,什么都看不惯,觉得又是手机又是电脑,我们那时候没这些东西,不照样过日子啊。所以双方的理解就越来越少了,你看不惯我,我看不惯你。”

陈岚说,上海人有句话,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你想到自己,有对的。那回过头,别人有没有对的?那么谁错呢?错在哪里呢?这就是换位思考。”“但是现在的人,不管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缺乏换位思考。”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在老年人、青年人两个群体间的冲突可能会更多。这个时候,或许学会换位思考,年轻人改变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老年人也多了解当下的社会,这种毫无新意又浅显的道理,值得再次重申。

另一种视角

变“坏”只因为他真的老了

河北省中老年保健协会理事长王铭维在谈到“为老不尊”的话题时表示,其实这只是因为他们真的老了。

王铭维告诉记者,老了以后身体各个器官都老化,引起人体内环境的改变,比如说氧化应激的增加,都直接毒害神经细胞。正因为神经细胞的改变,才会出现认识不正常、记忆不正常、情绪不正常还有精神行为不正常。“有的老人特别固执,有的老人举止异常,其实是已经得病了。但是家人不明白,周围邻居也不知道,因为有些老人表面看是正常的。”

王铭维说,我并不认为他们是道德品质不好,或者社会价值观不好,这都是因为他们真的老了。

在果壳网的问答中,网友“饭后有惊慌”提供的答案也提到了这一点:“有一些研究发现,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老化,MPFC(内侧前额叶)发生机能的衰退,而这一脑区与共情和换位思考有关。因此部分老年人表现为任性、固执和蛮不讲理。”

王铭维告诉记者,脑子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高级思维功能,脑子老化就会思维异常,所以不老的时候就要开始注意,保证自己的脑循环通畅。

陈岚老人今年84岁了,依然从事英语和舞蹈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他告诉记者,工作让他很开心。他还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记者打电话采访时,他刚搬了家,因为网线还没有装上,就跑去宾馆住了。“社会上发生什么,我都很清楚,甚至比年轻人更清楚。”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78岁老人挥毫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
  • 2016/7/21 13:16:09
  • 老人心中的好儿子
  • 2016/7/21 12:55:56
  • 秦皇岛海港区东方明珠城第二社区免费为老人发放黄手环
  • 2016/7/18 12:46:35
  • 承德平泉县为经济困难老人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
  • 2016/7/18 12:43:19
  • 民政部: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逾16%
  • 2016/7/18 12:34:44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