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秦皇岛港码头老工人难舍情缘
        正文浏览次数:266
  2014/12/13 11:19:58    来源:网络媒体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百年老港即将搬迁,心里最割舍不下的,就是曾经在那里奉献一生的老工人们。他们的故事,饱含着人与港之间的不舍情缘。 讲不完,码头上的一个个故事        “我是16岁到港务局上班的,现在算算,这都多少年了。”如果不是自我介绍,丝毫看不出,面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已有71岁高龄。        5月31日下午,记者来到秦港退休职工苏加林的家中。提起在码头工作的日子,老人有说不完的故事。        1958年,因为家境困难,才念到初二就退学的苏加林揣着两个窝头到港口当上了一名修理工。        “现在有休息的地方,我们那会儿哪有啊?”当时,一个班只有两三个人,上夜班几个码头一跑就是一宿。平时电工兜一背,就得在外面晒着、冻着,冬天在外面干活,手都冻肿了。有一次,航标灯坏了,苏加林半夜冒雨爬上灯塔维修,现在一想还后怕。       后来,苏加林到秦港三公司维修队当了副队长,工作更加忙碌,经常白天黑夜连轴转,有时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那会儿也没想过别的,就是为了工作”。        上班那几十年,苏加林几乎每天都是工作服,因为随时有活儿就得去干。直到退休后,他才脱下工作服,穿平常的衣服。       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劳模,苏加林获得的证书、奖章一个箱子都装不下。可是,他并不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大家都是任劳任怨,互相比干活,比技术。”苏加林说,他所做的,代表着所有港口工人无私奋斗的精神。“我们把青春和热血献给港口,一辈子建设这片蓝色港湾。”        想不到,港口的发展翻天覆地        从16岁参加工作,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苏加林见证了秦皇岛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别看现在有很多码头,我刚上班时,只有现在的一、二号码头,机械设备就4台大铲车和几台电瓶车。”苏加林还记得这样一件事,当年的一次动员会上,领导动员大家,力争全年完成550万吨的吞吐量,还说,将来咱们肯定还能有汽车。现在回头看看,550万吨、汽车,这样的目标早已不值一提。        当时,冬天卸煤还在用大板锹。煤一来,卸煤工把皮袄往地上一甩,抡起板锹就开干。卸完煤一身汗,赶紧再把皮袄捂上。“ 现在哪儿还挨这累,翻车机一翻就完事,技术发展得太快了”。        世界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和散货港,拥有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煤炭码头、装备先进的杂货和集装箱码头……提起港口翻天覆地的变化,苏加林说,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现在港口发展如此之快,离不开老一辈打下的坚实基础,更离不开一代代普通工人的奉献。”让苏加林自豪的是,这其中也有他的一份。        放不下,到码头感觉像是回家        “去哪儿旅游我都不感兴趣,就是愿意到码头待着。”退休后,苏加林还常去码头干点维修活儿。“进了码头,感觉特别熟悉,特别自然,就跟回家一样。”        “港务局新闻我天天看,干了一辈子,看到现在这发展形势,真是太让人高兴了。”港口的每一点变化,苏加林都看在眼里。        工作了一辈子的港口即将要搬迁,苏加林心里很不舍。但他说:“这是港口和城市和谐发展的大势所趋,应该早点搬。”        “这段时间,我又去了港里几次。看看煤还有多少,什么时候能拉干净?”苏加林说,等到正式拆迁时,他一定要去好好地看看,因为那是他一辈子洒满汗水的地方。        采访的最后,苏加林特意告诉记者一件事,就是大儿子已经接了他的班,同样在三公司当电工。对于他来说,这是自己和港口一辈子情缘的延续。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秦皇岛7旬老太书写4万字手稿见证小区成长史
  • 2016/7/28 16:31:26
  • 老人心中的好儿子
  • 2016/7/21 12:55:56
  • 居家养老,孝心不能缺位
  • 2016/7/19 18:54:05
  • 秦皇岛海港区东方明珠城第二社区免费为老人发放黄手环
  • 2016/7/18 12:46:35
  • 秦皇岛发放防老人走失二维码胸章
  • 2015/12/31 9:04:27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