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说起缝补裁衣,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会认为那是女人干得活计。而在纬一路的一间小平房里,开着一家裁缝铺,裁缝铺的主人名叫王德胜,他今年已经66岁了。从血气方刚的小伙儿到花甲老人,王德胜在针线中已经整整游走了40年。40年,仅徒弟就培养出100多人,并且还把一手好手艺传授给了三个孩子。如今,王德胜一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裁缝世家”。尽管王德胜喜欢唱戏和美术,可他最钟爱的还是裁缝这个行当……
4毛6分钱的梦想
走进王德胜老人的裁缝铺,他正埋头做着手里的活。一台老式的缝纫机,墙上挂着的各式衣服,床上叠放着花花绿绿的布料……一下子就能勾起人们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回忆。这种氛围显得有种古旧的温馨感觉,也令人对王德胜老人平添了几分亲近感。
1947年,王德胜出生在宣化县大仓盖镇蔡家庄村。15岁那年,随着父亲的离世,家道中落的王德胜不得不辍学了。王德胜先后唱过晋剧、做过剪纸生意。一转眼,他便出落成20岁的小伙子。然而,这个时候的王德胜却迷上了裁缝这个职业,白天做生意,黑夜回到家中便偷偷地学习使用缝纫机。
王德胜老人说,能学一手的好手艺,其实全凭了自己的那股勤奋劲儿。当时家庭条件不好,为了学好裁缝,他向朋友借了4毛6分钱,买了一本天津服装裁剪书,白天他就下地干活,到了夜里就自学裁缝,有时候练习的忘了时间,抬头一看天都放亮了,就这样努力地学习了2年,最终学得了裁缝的手艺。王德胜说:“至今我还留着那本书,是个宝呀。”
两个徒弟成了儿媳
至今,王德胜认为自己从1975年才算成为一名真正的裁缝。至今快40年了,王德胜就和那个年代一样,经历了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裁缝这个行当也改变了原来的面貌,说到支撑他一直走到今天的原因,他说,这些年里收了100多个徒弟,这些徒弟便是他一直奋斗下来的动力。在裁缝行当最红火的时候他一次就可以收将近30个徒弟,每天讲课,手把手把自己的经验教给他们,“回想起来,那时是裁缝最幸福的年月。”
王德胜家共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二三十年前是裁缝最风光的年代,他便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了三个孩子。谁都想不到,在王德胜的众多徒弟中,有两个都成了他的儿媳妇。从此之后,王德胜一家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裁缝世家”。开裁缝铺、揽活、做活。裁缝铺便成了他们一家维系梦想的地方。
裁缝的生活很幸福
“大爷,我想做一套西装,这个图您给看看。”一位顾客边说,边从包里掏出一张图纸。王德胜老人说,干了这么多年的裁缝,一般只听顾客的描述,就大体知道他们想要的款式。现在不同了,顾客都变得时尚了,经常会从网上看一些服装样式,要不是因为价钱贵,要不是因为尺码不全,就会拿着图片找上门来,“五花八门的,一般裁缝还揽不了这活儿。”王德胜说。
“我想趁着自己还有精力,再做些什么。”王德胜老人思谋着今后的路。他还想再把店面扩大一点,趁着自己还能干,把裁缝这个行当做好。他说,虽然现在人们大多都是买现成的衣服,做衣服的很少,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还是很忙。王德胜每天要忙到晚上12点以后。夜深人静时,听着缝纫机“哒哒哒……”的响声,看着针线在布料上穿梭。他感觉,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实习记者 吕慧 本报记者 陈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