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智超 冯潇 郭笑彤
运河区现有人口30.8万余人,80岁以上老年人3066人,60岁以上老年人3.4万余人。这些老年人绝大部分在家中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很大。尤其是空巢、高龄老人的服务需求更为迫切。全面推进养老服务,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创建社区养老新体系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河区制定了“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创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了老年人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这样的新体系,既解决了社区老人的养老问题,又能让老人享受家庭温暖。
据运河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运河区政府投资100多万元,在辖区内重点打造了1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示范点。社区养老服务站主要是以小区为轴心,让老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小区,有熟悉的交际圈。空巢、孤寡老人白天可以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中午在服务站的餐厅就餐,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
新建的1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其设备由运河区民政局统一招标、采购,涉及生活服务、医疗保健、娱乐休闲、安全防护、办公等五个方面,其中包括床、被褥、空调、电视机、麻将机、棋具、监控设备等17类设施。另外,按照“七室一堂”的标准,1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统一设置了休息室、就餐室、棋牌室、健身室、医疗保健室、调解室、传媒室和老年课堂。“七室一堂”的建成,使服务站的服务内容更加广泛,基本上能满足老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此外,社区还利用自有资金,自设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各具特色的功能室。由于各具特色,便于老人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随意选择。
志愿者无偿提供服务
“养老服务站里的工作人员从哪里来?”为此,笔者走访了运河区解放西路社区和南环办事处南新村社区的养老服务站。据了解,这两家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社区居委会的员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维持服务站的正常运营,为老人活动提供良好环境。一般情况下,一个服务站安排2到4人同时服务,社区居委会内部实行轮岗制。另一部分是社区内的爱心志愿者。解放西路社区书记贾金荣介绍说:“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在服务站服务基本上都是义务的。此外,社区里的爱心志愿者也会义务加入到服务队伍里来。”正在服务站义务劳动的爱心志愿者郭女士告诉笔者:“爱心志愿者大多是社区内50至60岁的空巢老人,在服务站没有成立之前,我们每天都闲在家中。社区里有了服务站后,我们就义务到服务站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让自己的生活丰富一些。”
服务站就像“托老所”
“过去,社区里的空巢、孤寡老人,白天一人在家,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也没有人照顾。”南环办事处南新村社区书记李召霞告诉笔者:“如果儿女白天在外上班,担心父母在家无人照顾,则可以让父母白天待在社区的养老服务站里。因为服务站本身就具备了‘托老所’的功能。”
在南新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笔者见到了正来送父亲的李女士。她说:“因为工作原因,我一整天都要在单位,中午回不来。让父亲一人在家总是不放心。如今,养老站建成了,我可以放心地把老人送到这里。这里有保健室、娱乐活动室,中午还有餐厅,我在外工作放心多了。”
笔者在南新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的活动室里看到,老人们吹拉弹唱,玩得很开心。当问起老人社区服务站成立后,他们的生活有何改变时,老人们打开了话匣子:“服务站里建了保健室,除了存放老人们常用的药品外,还配备了血压、血糖等检测设备,并为我们建立了健康档案。”“现在有了场地,我们可以随时在一起排练唱歌、跳舞。”一位孙氏老人兴奋地说:“社区养老服务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