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凌晨5时,一座略显破旧的院落内传出潺潺水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透过搭晾的衣服,隐约可见孙风连夫妻正在搓洗大摞床单。每天清早,是他们最忙活的时候,清理便盆、洗床单、喂饭……十位老人的吃喝拉撒,样样离不开人。 这座院子就是十位老人的家,也是孙风连夫妻3个月前租来的家,自从父亲离世后,他们在这里办起了清河首家托老院。 “要把未尽的孝延续” 早饭过后,背对电视的丈夫宋自龙,将刘老的一只脚放进热水盆中,将另一只脚放在了大腿上,边为老人剪指甲边说:“老年人的指甲硬,泡完脚再剪,即软化指甲又舒筋活血。”院子里,水龙头旁成摞便盆前,手拿刷把的孙风连将额头上滑落的长发向耳后捋了捋…… 早在孙风连少年时代,父母就相继离世,小风连是在亲戚朋友拉扯下长大的。十年前,与宋自龙结婚后,同公公生活在一起,小两口外出劳作,老人在家照料家务,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今年2月初的一天,父亲突患疾病撒手离世。“几年来,老人为我们操碎了心,当我们想要尽孝的时候,他人已经不在了。”这成了孙风连心中永远的痛。 从那以后,孙风连心里有了一个结,每当他人需要帮助时,她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特别是当老人在家没人照顾时,她总是第一时间主动上前,充当“替补儿女”。3月的一天,孙风连终于将憋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总想帮助那些孤寡老人,总想把未尽的孝延续。”宋自龙听后平静地说,“知道这是你的一块心病,那咱就办个托老院吧。”不出三天,两人将承包的70亩棉花全部转让出去,在县城租了一座不小的院落,将托老院和家都搬进了这里。 “愿做天下老人的一双儿女” 李强是两人的第一个“父母”,年近九旬的他患有多种慢性病,已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长期患病使他脾气古怪,先后更换了三个保姆和两家养老院。4月的一天晚上,李老闹肚子,宋自龙在巡夜时发现后,连忙将老人抱到自己床上,打来热水为他擦洗全身,又抱来自己的被褥换到床上。等一切都拾掇好了,时间已近凌晨4点。 起初,李老只能吃些流食。孙风连就在每顿饭前煮上一碗浓浓的大米粥,再把鸡蛋黄搅碎拌进去。李老吃得慢,她就用小勺一勺一勺喂,一碗稀饭能吃上半个多钟头。三个月过去了,李老竟奇迹般地坐了起来,但风连却患上了慢性胃病。 这天午饭,体弱多病的陶老突然咳嗽不止,将口中饭菜喷到了正在喂饭的宋自龙脸上,宋自龙第一时间并未擦脸,而是赶忙为老人倒水,同时幽默地说:“不着急,饭够吃,慢慢来。”他的话语令陶老满脸愧疚一扫而过。 看着老人的病情一天天好转,孙风连激动地说:“他们不受屈,我就心里舒坦,我们愿做天下所有老人的一双子女。” “这是我们永远的事业” 如今,托老院已住进10位老人,有9位年过八旬,年龄最大的已近百岁。他们大多患有严重的慢性病,行动不便。“日常生活不算什么,吃是个大难题,营养跟不上身体就顶不住。每顿必备的是鸡汤,蔬菜得每天变换花样,为的是让老人多吃一口。”孙风连说。 慢慢地,老人们对小两口有了感情。一天,李老和陶老得知宋自龙的腰疼病犯了,就商量好了不喝水,为的是不用他伺候小便。 夫妻俩的做法,多数亲戚感到不解,“才40出头,放着70亩棉花地一年十来万的事不干,偏干这些费力不讨好的营生。”孙风连却说:“他们感激的眼神,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傍晚时分,宋自龙端着热水来到床前。“空调太寒,热天用热水擦洗睡着得劲。”宋自龙边说边帮李老翻身。谈到托老院的经营状况,宋自龙黝黑的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他说:“头三位老人,我们不收任何费用。但现在,每月的开支就5000多,仅凭积蓄撑不了多久。老人的子女也坚持交费,如今我们每人都收一些。” 窗前月光下,孙风连憧憬着未来的事业。“院子西头还有一件偏房,我们这两天搬过去,就是想再收养几位流浪老人。自龙正在办托老院的营业执照,我们盘算着,要把肩上的这份责任永远扛下去。”说完,风连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满足。 短评 当爱成为责任 吕虹蔚 生而幼,幼而老,是人生的规律。赡养老人,是年轻一辈的责任。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担负起这个责任。“久病床前无孝子”,面对生病、抱怨、唠叨的老人,有人视为麻烦,有人视为累赘,有人视为负担。 孙风连夫妇,将老人视为亲人,视为家人,真心真意为他们服务。他们收养十位“爹娘”,满怀热情地对待每一位老人,持之以恒地把赡养老人当成自己的事业。 他们向我们证明:当爱升华为责任,爱的光辉将更加明亮、更加皎洁、更加持久。 本报记者 吕虹蔚 通讯员 闫秀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