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别半世纪后喜相逢。记者红珊摄
50多年前,一对在石家庄无极县相识的年轻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然而之后的50多年,两人却因时空相隔而失去联系。近日,已经苦寻老友半个多世纪的石家庄老人求助晚报,在晚报记者的努力下终于圆了这个梦,并于昨天(9日)在唐山与老朋友相见。
一声“大哥”四目泪盈
“大哥,可见到你了!你还能认出我不?”昨天上午,从石家庄正定县风尘仆仆赶到唐山的李彦老人,刚迈进开平区栗园乡张绍先家的大门,就迫不及待地先于他人跨进里屋,一把抓住了张绍先老人的胳膊。而动作稍显迟缓的张老汉,也同时迎上前来喊出了李彦的名字,四目相对,泪眼婆娑。
“趁我身体还能动,我一定让儿子带我去正定看看你们老两口。”
“一言为定!这回联系上了,就再也不能断。”几十年的挂念在此刻化作热乎乎的话语,令人动容。
中午,张绍先的孩子们全部到场,为这位初次见面的“李姑姑”做了一顿丰盛的家乡饭,并为二位老人的聚会拍照留念。
20多同名者逐一甄别
“这些年我一直在找你,并且来了3趟唐山,可一直没有任何线索,最后一趟是前年,我甚至提出去地震纪念墙上找找是不是有你的名字。”李彦老人诉说自己苦寻老朋友的经历几度哽咽。
“这么大个唐山市,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张绍先老人十分好奇。
说起寻找张绍先的过程,李彦感叹道:“确实不容易!今年,我想到了求助晚报记者,没想到报社如此重视。我提供给报社仅有几点信息,包括张绍先及其爱人和几个孩子的名字、大致年龄、曾经在无极县新华书店工作过,后迁入唐山。”当张绍先得知是同行的晚报记者动用了所有可利用的公办与私人资源,最终从全市20多个同名者中筛选出7个相似度较高人选,又从7人中一一排除至3人,然后设法寻找电话号码,并分别电话沟通进行鉴别时,老人的眼里再度闪出泪花,“啥也不说了,你就是我们的恩人!”
三年相处结下难忘友情
张绍先老人告诉记者,一个月前,当记者说出李彦寻找他的消息后,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惊喜之余便是几个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当年在无极县与李彦相处的三年时光就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里一幕幕闪现。
“我们是1953年认识的。那时候她上初中,才十三四岁,每天放学都到我们新华书店来帮忙。我们书店只有店长和我两个人,我当会计,李彦和另外一个男生每天过来帮我们卖画、统账。1957年我离开无极,后来我们还曾见过面,直到1959年后就再也没见过了。”老人回忆当年的事情记忆犹新。
李彦同样清楚地记得当年那珍贵的友谊,“那时候我因为不愿意出去卖画,所以就在办公室里帮张大哥统账,我念,他记。统完账他就教我打乒乓球,我骑自行车也是他教的。他写字相当漂亮,后来我练字也是受他影响。”
“她对我的帮助也很大,我的拼音还是她教的,只是我自己没坚持学完;那时候我经常出差,她就帮我爱人干家务、做伴儿。她是个极活泼、机灵的小孩,学啥都特别快,所以后来听说她练体操拿省冠军我并不奇怪,还在唐山看过她一次比赛呢。”张绍先老人提起李彦不吝赞美。
“你帮我们联系上后,由于我的听力不好,打电话困难,她就给我发短信,这下我可深为自己当初没学完拼音而后悔——不会发短信啊!”老人说,这一个月来,他已在李彦的鼓励下学会了看短信,接下来,他要学会发短信,这样以后他们联系就方便多了。(记者红珊)
稿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孙晓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