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0多年前,回民支队连长沙永增到饶阳养伤,住在郭村尹景山家。尹景山的儿媳田桂荣从进门起,就把“老沙叔”当成自家长辈对待。尹景山夫妇去世后,她继续义务照顾“老沙叔”。40多年过去了,她一直细心侍候着老人。如今年过九旬的沙永增,身子骨结实硬朗,说起话来底气十足。
老家北京房山的沙永增作战勇敢,屡立功勋。1944年底,他在战斗中右腿受伤,组织安排他到饶阳治疗。经过手术,沙永增保住了腿,却落下终身残疾。曾当过地下交通员、对子弟兵有着特殊感情的尹景山,主动接他到自家养伤。从此,两人成了没有血缘的亲兄弟。
抗战胜利后,沙永增老家没了亲人,加上与尹景山难以割舍的兄弟情谊,选择了留在郭村,分到了房子和土地,和尹家做了邻居。他腿脚不便,粗活儿、重活儿都是尹景山和乡亲们帮他做,做棉衣棉鞋、洗洗涮涮则由尹景山的妻子王芙蓉“承包”。逢年过节,尹家更少不了他的碗筷。
1968年,田桂荣嫁入尹家,也把沙永增当做自家长辈敬重。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尹景山夫妇先后去世。沙永增没有娶妻,孤身一人,田桂荣主动接过了照顾老英雄的担子。几年后,年近六旬的沙永增患上了脑血栓,行动更加不便,田桂荣夫妇便把他接到家里照料。
在田桂荣家,沙永增享受着“最高待遇”:不仅住的是田家最好的房屋,而且因为他是回族人,田家改变了原来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完全遵从他的民族习惯。每次做饭前,田桂荣还让老人“点菜”。遇到老人生病厌食,田桂荣就一勺一勺喂,既怕热着又怕凉了。沙永增受伤的双脚常年肿胀,穿不进买的鞋,田桂荣就为老人做布底鞋。老人右脚趾失去知觉,她常为他边洗边按摩。
2000年秋,田桂荣的丈夫患脑血栓半身不遂,丧失了劳动能力。同年,沙永增的脑血栓复发。照顾两个病人的重担,全压在了她的肩上。为了维持生活,田桂荣的儿子、儿媳每天忙于种地、打零工,她还得照顾不到一岁的孙子,短短半个月就瘦了10多公斤。
沙永增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抹着泪说:“闺女,都是我拖累了你,我看我还是走吧!”田桂荣安慰他说:“叔,您别走!既然把您接来了,我就要照顾到底,再苦再难,我也撑得住。”
晚辈们对沙永增也十分孝顺。田桂荣的两个女儿每次回娘家,都大包小包地给老人带礼物;小孙子放学回家后,放下书包就往沙永增屋里跑:“老爷爷,再给我讲个故事吧……”每当这时,沙永增就笑得合不拢嘴。饶阳的民政人员曾几次动员沙永增去县光荣院住,老人就是不肯:“在这就挺好,我想吃饺子桂荣就给捏,想吃切糕桂荣就给买,我哪儿都不去!”(记者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