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遵化退休老人3年办起“民俗博物馆”
        正文浏览次数:90
  2014/12/13 11:05:2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田林 王天译

 

  创建一个“民俗博物馆”需要多长时间?很多人不会知道答案。而唐山遵化的退休老人赵宝印会告诉你,创办这样的一个“博物馆”需要3年多的时间。5月21日,记者探访了这座有赵宝印创办的位于遵化市东旧寨镇七户村的“民间博物馆”。

 

  农家院中办起博物馆

 

  5月21日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距离遵化市区约20公里的东旧寨镇七户村。在村委会后面,一座面积约为360平米的院子就是赵宝印在村里的院子。如果不是围墙外摆放的一排排石雕和围墙上悬挂的人物头像,没人知道这个有着4间正房的普通农家院中存在着一座“民俗博物馆”。

 

  在小院的大门上,贴着“民宅小院藏大千文化”几个字。推开门进入小院,一条甬路通向并排的4间正房。在甬路周围和小院的墙壁上,到处摆放着赵宝印亲手雕刻的石雕作品和钛金人物展牌。走进屋里,4间房更是被各色展品占得满满登登的。墙壁上挂满了老宣传画和自制的展板,窗台上则摆放着赵老收集的酒瓶。就连屋子的门框上,都摆放着老油灯、军用水壶、老军用电话等展品。

 

  “我的这个‘民俗博物馆’总共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在院子墙壁上的文化墙,大概有40延长米。第二部分则是院里院外所安放的百石园,这些石雕作品上主要表现的就是家乡地域文化。至于第三部分就是红色收藏室了,里面主要是我这么多年来收藏的宣传画、老照片以及一些实物展品。”赵宝印告诉记者。

 

  为爱好3年花费十余万元

 

  为了办好这个“民俗博物馆”,赵宝印前前后后花了3年多的时间。每个月,他都会往返于遵化市区和七户庄村之间数次,而且在村里一住就是十几天。

 

  “从我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在文化战线工作,而且特别喜欢文学。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发表了50多篇作品,其中十三次获奖。”赵宝印说,“可能是由于我的这个爱好,退休之后我就有了创办这样一座民俗博物馆的想法。”

 

  3年里,赵宝印往返城乡1万余公里,花费了13万余元,终于将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这个“民俗博物馆”。虽然家里人并不支持他,但是赵老还是凭着自身对于民俗文化的热爱撑了下来。“搞这个既耗费精力,又耗费钱,所以家里人都不希望我去做这件事。”赵宝印说,“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退休老人,能够有这么一件我喜爱的事业,是很幸福的,我还是希望坚持下去。”

 

  期盼为民俗文化做些事

 

  按照赵宝印的说法,这个“民俗博物馆”刚刚建好了80%。但是即便如此,这里也吸引了十里八庄不少的目光。在赵宝印的记事本上,留下了许多参观者的留言。近到本村,远到河南,参观者都对这个“博物馆”赞不绝口。“博物馆建成之后,就会免费开放。”赵宝印说,“我希望能够用我的双手,为民俗文化发展做一些事情。”

 

  编辑:张辉 来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8 16:57:29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6 16:12:08
  • 78岁老人挥毫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
  • 2016/7/21 13:16:09
  • 老人心中的好儿子
  • 2016/7/21 12:55:56
  • 秦皇岛海港区东方明珠城第二社区免费为老人发放黄手环
  • 2016/7/18 12:46:35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