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献县老太倾心养育残疾弃婴26载
        正文浏览次数:87
  2014/12/13 11:00:3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尽管身体有残疾,但毕竟是一条小生命呀!他的亲爹妈扔了不要,我来养,不就是多双筷子多只碗嘛!”为了这句朴实的承诺,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妇女张文秀,把残疾弃婴周金勇视若己出,26年来,她含辛茹苦把养子抚养成人、培育成才。如今老人年事已高,唯一的愿望就是盼望儿子能有一份安定的工作。

 

  26年含辛茹苦,当年的弃婴已长大成人。而他,也与张文秀结下了母子深情。

 

  “我来养,这毕竟是一条小生命呀”

 

  经历了一场贵如油的连绵春雨之后,4月25日上午,献县乐寿镇留富庄的乡间小路上有些泥泞,献县公安局乐寿镇派出所副所长张焕旺,料理完手头的工作后,匆匆赶到张文秀家,来查看老人的土坯房有没有漏雨,院落有没有积水。

 

  走进里屋,张文秀老人正带着老花镜盘腿端坐在炕头上粘制布花,26岁的儿子周金勇守在老人身旁从电脑上下载文件。这是一座20多年前建在苹果园里的临时守园房,土坯垒成,外面用红砖镶嵌,房子只有两间,低矮而潮湿。77岁的张文秀尽管步履有些蹒跚,但思维敏捷、谈吐清晰、精神矍铄,看到十年来帮扶自己的“亲人”来了,老人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

 

  26年前的秋天,张文秀和邻居李淑秀一起外出赶集。在原献县医院后边的一条小路上,她们发现了一个出生不久裹在襁褓里的弃婴。张文秀抱起后发现,孩子双眼无法睁开,而且上面长满了疙瘩,脚上还有一条明显的伤疤,孩子不但患有疾病而且身有残疾。当时尽管自己已经育有三儿两女,家庭条件也不宽裕,但看着怀里可怜巴巴的孩子,张文秀还是毫不犹豫地把他抱回了家。

 

  听说张文秀抱回一个弃婴,很多膝下无子的乡亲闻讯赶到她的家里想要收养孩子。但一看到孩子的样子,大家都退缩了。张文秀夫妇带着孩子来到献县、沧州等地的大医院为孩子治病,但医生“孩子没有眼底,无法救治”的结论让夫妻二人心灰意冷了。身边的人们都说这是个累赘,劝张文秀赶紧把孩子送走,但执拗的张文秀说什么也不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尽管身体有残疾,但毕竟是一条小生命呀!他的亲爹妈扔了不要,我来养,不就是多双筷子多只碗嘛!家里养只猫狗,有一口气也不能扔掉呀,何况是人呢?”张文秀的话掷地有声。

 

  “念书学门手艺,将来好养活自己”

 

  就这样,残疾弃婴便成了张文秀家的一员,取名金勇,学名周金勇。“小时候,我很少出门。同龄的小朋友都歧视我,经常拿土块投我后嬉笑着跑掉。”年幼的金勇性格极其内向,整天躲在家里一言不语。

 

  同龄的小朋友都背着书包去学校读书了,因为双目失明,上学成了金勇最大的奢望,而家中的一个陈旧的“庞大”的收音机则成了他最好的伙伴。“听收音机到了痴迷的状态,躺在盛粮食的板柜上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很多次从上面摔下来。至于听坏了多少个收音机,我已经记不清了。”通过收音机,8岁的金勇“结识”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孙悟空和猪八戒,读到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文化。金勇最喜欢电台的一档《阅读与欣赏》栏目,“每天一首古诗,既有朗读,又有注解,我全用心记下。”到10岁时,金勇已经能够一字不差地背诵两百多首宋词和三百多首唐诗。

 

  看到金勇跟随收音机如此孜孜不倦的学习劲头,张文秀便产生了送儿子到正规学校读书的想法:“念点书、学门手艺,将来也好养活自己呀!”听说任丘有一家残婴院既可以照顾孩子又能教授知识,张文秀和丈夫风尘仆仆地赶到任丘,但是这家学校只招收婴儿,他们只得作罢。金勇13岁时,张文秀又把他送到了邢台市盲人按摩医训学校学习按摩。在邢台,金勇第一次接触到盲文便如鱼得水,仅用三天的时间,便学会了盲文的书写方法。上学三个月后,因为身体乏力,金勇不得不放弃了按摩的学习。16岁那年,张文秀又送金勇来到张家口特教学校进行系统的文化学习。

 

  “好人真多啊”

 

  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凭着一种简单又朴素的念头将“儿子”一次次送入学堂,让他接受教育,盼他掌握一技之长,在将来的某一天可以自食其力。

 

  而正是通过接受教育,金勇具备了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追求。在与记者交谈时,这个年轻人虽然两眼从来没有看见过世界,但却侃侃而谈,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言谈极具条理。当说起自己当年通过听收音机就背过了《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说起当年从收音机里他听到的文字之美、思想之美,谈到那些美对当年幼小的自己内心所产生的冲击时,他的脸上仍然浮起一种满足。

 

  这些年来,这对母子也不断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帮助。从邻居到亲友,特别是金勇在学校里结识了慈善机构的热心人士,从他们那里,这对母子不仅收获了经济上的帮助,更收获了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励。现在金勇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就是一位慈善人士提供的。在得到电脑后,他按捺不住自己的狂喜,为了练打字,他能坚持到凌晨三四点。凭着曾经的记忆,他在电脑里敲下了近200首唐诗。

 

  通过慈善机构,来自沧州、在天津某大学读书的一位学生得知了金勇的经历。去年走访时,这位学生来到金勇家中看望,送来了慰问金。这位学生的父亲是沧州市公安局一位副局长,在从儿子那里得知此事后,这位副局长在春节时专程赶来看望这对母子,送来了慰问品和2000元钱。

 

  献县公安局及乐寿镇派出所更是多年来一直关注着这对母子,“局长、政委都上咱家来过!”,张文秀告诉记者,就连现在金勇这台电脑上网的事,都是派出所的民警们给办好的。前几天他们刚来把院子给垫平了,“好人真多啊!”。 

 

  “不好意思,差两分……”

 

  按照政策,残疾学生可以到特教学校免费就读,但学生得自己掏住宿费和伙食费,学习一年的费用1000元,当地残联补助500元,学期末发放补助款。去张家口学习时,金勇的父亲已经去世,家庭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而哥哥姐姐生活条件也不好,还正在供孩子们上学,要凑齐1000元生活费成了横在母子面前的一道坎。听说这件事后,乡亲们你3元、他5元帮助这对可怜的母子,邻村的好心大妈们听说后也凑了300元,总算可以读书去了。金勇带着妈妈的全部希望踏上了开往张家口的客车。

 

  因为有坚实的文化功底和盲文学习基础,加上刻苦用功,金勇多次破格跳级。“我知道家里的情况,这些年在外学习,我从来不和别人攀比,始终没有花过零花钱。”在张家口特教学校,金勇共学习了七年,完成了高中课程,七年中,他的成绩一直没落下前三名。而且,在课余时间,他学习了歌唱、钢琴、相声、主持等才艺,并多次获得全国、省、市残疾人文艺汇演的奖项。“按照我的学习成绩,考大学一定没有问题,但我不想参加高考了,妈妈一天天变老,我想陪在她身边尽点孝心。”金勇说,2010年,他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回到了老家献县,只为找份安定的工作,让张文秀过上幸福的生活。为此,他在读书时就一直做着准备,在勤奋苦读的同时,抓住每一次的锻炼机会,他曾断断续续做过一年时间的电台业余主持。

 

  虽然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但金勇还是后来偷偷在网上做了卷子,“不好意思,差两分,化学丢分丢多了……”,金勇现在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但张文秀知道,对于一直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金勇来说,内心肯定是经受了一番煎熬。

 

  “我要好好孝敬妈妈”

 

  “我要好好孝敬妈妈”,虽然身材瘦弱,但当金勇说出这句话时,屋里人们仍旧被这个年轻人“严肃”的口气为之一震。“我也知道”,金勇的声音有些低沉:“我知道人的梦想跟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我不能活在梦想里。妈妈一天天老了,我要挣钱孝敬她。”

 

  从小到大对于文学,对于教育的亲近让金勇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现在,他经常和同学们联系,互相通报着各自掌握到的就业信息。而在张文秀眼里,自己的这个儿子是她人生的一个骄傲。老人将这些年金勇在各种比赛中获得的荣誉证书细心地收藏到一个纸箱里,老人一边满脸骄傲地向记者展示,一边痛心地说:“还丢了一个呢!”

 

  金勇说,他现在最想的当然是找到一份工作。但他也明白,自己必须随时“充电”,增长本事。所以,当几天前他从同学那里得知当地残联正在统计残疾人文艺汇演的资料时,他立即联系了沧州市残联。金勇说,他要利用一切可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虽然美好的理想和如今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勇多次找工作也屡屡失败,但他仍旧没有放弃。而金勇的将来也成了张文秀老人的一块“心病”,已经77岁的张文秀老人一再唠叨着:“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金勇能找份工作,我死了也就没有牵挂了。”

 

  稿源:燕赵都市报责任编辑:赵鹏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秦皇岛7旬老太书写4万字手稿见证小区成长史
  • 2016/7/28 16:31:26
  • 石家庄今日雾霾持续 老人孩子最好少出门
  • 2015/12/1 15:09:47
  • 平乡残疾村医建爱心敬老院 20多位孤寡老人免费入住
  • 2015/10/19 15:12:24
  • 天津:八旬老太擦窗被关 同龄老太出手援助
  • 2015/9/24 14:52:52
  • 74岁老太深夜捡废品 养活她和重病的儿子
  • 2015/6/30 16:06:15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