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 “没解放的时候,很难有机会读上童话!”昨日,在开元寺广场附近,记者见到了78岁的老人赵光,身材瘦瘦小小,但一脸慈祥,虽然听力有些障碍,但仍能很清楚地讲述自己与童话结缘的经历。
童年经历让他爱上童话
上小学的赵光,因环境所限,读书不易,能读到童话于他更是不易。机缘巧合,他有幸得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他反复诵读,想把每篇都背诵下来。
“童话对于孩子来说,教育意义远胜过其它读物。”老人表示,童话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寓意深远,是孩子们的精神乐园,自己一辈子的行为都深受影响。
“童年经历,让我非常喜欢童话,也让我开始动手写童话。”说着,老人递给记者一沓打印稿。“这都是我自己写的,你们给提提意见。”老人谦和地说。
他的童话源于身边
“神牛四肢挺立,双目圆睁,面对洪水猛吼一声,洪水闻声而退……”《牛城老牛童话》故事简单有趣,讲述了很多卧牛造福牛城百姓的故事。
除了有关牛城的童话,老人还写了很多育人故事。《狗为什么不会上树》、《宝贝儿的宝贝》、《怪病怪治》……一个个娓娓道来的小故事,告诉孩子们戒骄戒躁、知恩图报等等做人的道理。
“童话故事也要与时俱进。”说起以后的打算,赵光老人介绍,自己现已写好的童话故事,题材多源于上世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都是中国解放前后的故事,今后要多写与现在生活有关的童话故事。
写童话给孩子们看
说了半天的童话,老人才说到自己,原来老人做了一辈子教师,退休前曾到青海支教11年。在职时,他便常写童话故事讲给学生听,也曾在某些刊物上发表,共计6万余字,但多数都已丢失。
“退休后,希望还能做点事情,便整理出来20多篇。”老人手拿厚厚一沓稿子,笑呵呵地说,“我不缺钱,也不需要稿费,只希望孩子们能读一读这些故事,从中领会到一些道理。” (本报记者 郭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