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燕赵都市网驻沧州记者李家伟 通讯员杨金丽、李秀强文/图
“好一位老英雄”!去年,本报连续报道了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老英雄”刘福兴60余载救人危难的事迹,这位“埋藏”多年来的老英雄被更多人熟悉,并被评为本报“感动河北”人物。3月20日,沧州市著名书法家刘化一亲赴黄骅,将一面“施恩不图报,救人不留名”的匾额送到了刘福兴手中。这本是刘福兴的“家训”,曾被刻到匾上,但后来遗失。这次,经过刘化一和工艺美术师、雕刻家刘怀明的共同创作,这块散发着人性光彩的“道德家训”重焕生机。
浩然家风刻进生命
在记者第一次采访刘福兴时,他就跟记者讲过关于这个“家训”的事情。
刘福兴说,他出生在黄骅市常郭镇常郭村的一个贫寒家庭。但他的爷爷刘立泰却处处行善积德,在四里八乡留下“活佛刘立泰”的绰号。至今刘福兴仍能一桩桩一件件说起跟爷爷有关的事情来。
爷爷的言传身教让刘福兴将救人危险、仗义伸手的种子埋在了心底。他记得当木匠的爷爷曾经刻过几句话:施恩不图报,大恩不言谢,沉默如真金,张扬无道德。遗憾的是,这古朴“家训”后来因种种原因未能流传下来。但那颗种子,却在刘福兴的生命里开花、结果。
“家训”再现世间
沧州市著名书法家刘化一从媒体上读到刘福兴的事迹后十分激动。他被刘福兴的精神深深打动。特别是提到的“家训”,让刘化一感受到一种美德的传承。为此,他决定再重新复制一块匾额,专程送给刘福兴。
据介绍,这块匾额历经一个多月的创作,由刘化一题字,由沧州市工艺美术师、雕刻家刘怀明雕刻,匾额上刻有“施恩不图报,救人不留名——感动河北人物刘福兴世传家风”。匾额长1.2米,宽70厘米,材质为红松。
刘化一说,自己家是“三代印人、七世书香”,家庭文化氛围很浓厚。他觉得社会进步在于文明与道德,而道德建设,一靠教育,二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渗透。看到刘福兴做好事源于家训,他感到家庭美德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能为刘福兴家写匾、刻匾,是我们之间的一份善缘。我感到很荣幸。”刘化一说。
面对此情此景,刘福兴十分激动。他说:“这十个字对我来说重于泰山!”。
编辑:石利平 来源:燕赵都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