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燕赵都市网驻邢台记者张会武 通讯员建英红亮 文/图
新闻提示:她是乡亲眼中的朴实农妇,孩子眼里的慈祥母亲,更是两代老人心中的体贴儿媳。她39岁丧夫守寡,30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夫家公公、老公公饮食起居,用一副“男人般”的强势肩膀为孩子们撑起一个家。她的品德感染至亲:子孙满堂,同住一屋檐,同吃一锅粥。今年66岁的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贾宋镇唐庄村老人孔小舍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孔小舍老人都会给患病的公公揉搓胳膊
39岁丧夫:“这个家离开不俺,俺不能丢下孩子和老人!”
孔小舍老人,家住邢台南和县贾宋镇唐庄村,66岁的年龄看上去比实际大一些。30年的风风雨雨、辛勤操劳都刻在了这张脸上。39岁时,丈夫因病去世,留下老公公、公公两位孤寡老人和年幼的1儿4女,本不富裕的日子如同雪上加霜:老公公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公公年近不惑,中年丧妻丧子之痛几被击垮,却强打精神看护一家老小;5个未成年的孩子早早失去了父亲的庇护,更加依赖母亲。
有人劝孔小舍改嫁,早日“脱离苦海”,她也曾把自己关在屋里,难过地不想说话。离开,另寻个依靠,会不会好过点?然而,当看到孩子们渴求母爱的眼神和两位无人照顾的年迈老人孤身单影后,心软的孔小舍含泪痛下决心:“俺不能丢下孩子和老人,这个家离不开俺。”
丈夫走后,12亩自留田全部压在了公公唐二改一个男劳力身上,一家8口人的口粮全依仗几亩地的收成。为了给卧病在床的老公公及常年劳作的公公补充营养,孔小舍养起几只鸡,自己及孩子都舍不得吃,却每天都要给两位老人各煮两个鸡蛋,这一习惯一坚持就是30年。
30年不弃:相继照顾两代老人,坚强女子独挑生活大梁
老公公卧床5年离世后,1988年,公公唐二改又意外染疾脑血栓,孔小舍再次深陷绝望:家里唯一的男丁也指望不住了,照顾老人、照看孩子、洗涮缝补、秋收麦割……一个女人的柔弱之肩如何承担起?
经历了一次丧夫之痛及种种生活磨难,孔小舍对人生的无常有了切肤之感,生活重担下也打造了她开朗、乐观的心态:“俺没有文化,也说不出啥大道理,俺当时只想,只要俺还活着,这日子就要过下去。”公公患病不能干重活,孔小舍一人分饰三角,在家里她是慈祥母亲、儿媳,洗衣做饭、纺花织布、伺候老人孩子;在外面她又摇身变成强势“男人”,赶驴犁地、扛麦担粮,打理几亩薄田。
为了给公公拿药看病、补充营养,孔小舍在家养鸡养鸭,以鸡蛋、鸭蛋换钱买药,给孩子攒学费,自己却舍不得吃一个鸡蛋。说起儿媳的为人,公公唐二改竖起了大拇指:“这些年多亏了满亮他娘,俺不知几辈子才修来的福气,有这样一位好儿媳,俺很知足。”听到这话,孔小舍老人在一旁偷偷抹起了眼泪。
孝感后辈:四世之家接力演绎孝悌美德传佳话
如今,孔小舍老人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在母亲言传身教下,女儿、儿子、儿媳、女婿个个孝老敬老,几个女儿隔三差五给爷爷送来好吃的,爷爷犯病住院,孙子、孙媳、孙女争着在医院伺候老人。一家四代人,住一院、吃一锅、坐一桌,谁也没有嫌弃过老人脏。每当炎夏,老人唐二改所住的东屋酷热难耐,为了照顾好爷爷和母亲,孔小舍老人的儿子满亮及儿媳妇腾出自己的空调房间,让给两位老人居住,自己及孩子则打地铺。
如今,87岁高龄的唐二改老人在儿媳及孙子的悉心照顾下,虽犯过几次脑血栓,但身体依然硬朗。老人只要没事时,最爱到孙子满亮的板材厂帮忙捡板、捆条、装车、清理锯末。当我们祝愿老人长命百岁时,老人脸上的褶子笑成了一朵花:“是啊,俺命好,修来了好儿媳、好孙子,俺要活到100岁,帮孙子也干到100岁!”
编辑:石利平 来源:燕赵都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