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河北泊头:一群七旬老人跨越50年时光的师生情
        正文浏览次数:90
  2014/12/13 10:58:0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一位老师在孩子们心田里埋下的温暖种子能够散发多久的芳香?在泊头,有一位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给出的答案是跨越50年时光。如今,当年的老师已经75岁,当年的学生们都已年过六旬、年近七旬。但在这50年的时光里,这份师生情没有因为世事变迁而变淡,相反,这份师生情犹如一杯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燕赵都市报驻沧州记者李家伟文/图

 

  这是泊头市区两间普通的小平房,但狭小的空间里却挤满了笑声。3月16日上午,一帮“老头儿老太太”围着一位老头儿。别看他们的年纪差不多,却是师生关系。围着的那位老爷子,就是今年75岁的穆培芳。围绕他身边的,是跟他其实差不多大的学生们。

 

 在老师的院子里合影。李家伟摄

穆培芳老人

 

  这是怎样的一份师生情呢?对于当年的这位小学老师,他的学生们竟然在接下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演绎出一段段动人的师生深情乐章。直到前两天,这些如今已成爷爷奶奶的“学生”们,再一次为穆培芳举办了生日宴会。而仅为老师贺寿的聚会,他们就已经坚持了17年。

 

  穆老师的两个“绝活儿”

 

  穆培芳老人的行动略有不便,这是几年前煤气中毒的后遗症。但老人思维清晰,提起当年的事来,仍旧充满了深情。

 

  1958年,从当时的交河县初级师范毕业的穆培芳被分到了洼里王镇赵白合完全小学。“完小”就是说这所小学包括了五六年级,在当年,这就是“高小”了。

 

  一到学校,他就分到了一个6年级的班级——17班。当年,学生们上学晚,年纪跟穆培芳差不多,甚至还有比他大的。但没用多长时间,穆培芳就用他的一片真心赢得了学生们发自肺腑的尊敬。

 

  如今都已年过六旬的学生们说起当年的穆老师,大家共同的感受有两点。一是穆老师每天午饭前的“巡视”,二是穆老师的家访。

 

  午饭前“巡视”,是因为那几年吃不饱饭。穆培芳至今仍记得学生们捎来的“午饭”:一把枣,一把山药干,一捧野菜……更让他揪心的,是有些学生连这样的“午饭”都准备不了。那时候学生们上午学习下午劳动,饿着肚子肯定受不了。于是,穆培芳一是在学生们中间进行“调剂”,另外也从自己的饭里分出一部分,想尽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吃上几口。

 

  至于说到穆培芳的家访,接受记者采访的7名他当年的学生异口同声:到我们家去过!

 

  为什么家访?主要原因只有一个:把学生们拉回学校来。因为当年条件实在太差了,家家户户吃不饱,所以大量学生辍学。这时候,年轻的穆培芳在每天放学后就多出了一项任务:家访。那时他在学校住,放学之后先看作业,处理完之后连饭都不吃就踏上家访的路了。学生们分散居住在学校周围10多个村,最远的有六七里,每次都靠步行。

 

  不止一位当年的学生仍旧记得,在他们年少的某天晚上,困窘的家里,因为无法再去上学而心情沉重的自己听到门口外传来一声亲切的招呼:“XXX在家吗?”,然后一个刻进他们记忆深处的身影出现在屋里——穆老师来了。

 

  终生难忘的一块钱

 

  这是怎样的一次采访呢?本来已经为人祖父、祖母,年纪都已六七十岁的老人们,在提起教过自己一两年的“小学老师”时,竟然在事过半个多世纪之后,仍激动落泪?

 

 

 2005年师生欢聚。     3月16日上午,记者坐在这些老人中间,当他们提起当年穆老师对自己的帮助时,一个人掉泪,引来全屋子人落泪。     68岁的亢连珍一开口就哭了。这位从小失去父亲的老人当年为了1块钱的学费而面临辍学。是穆培芳拿出了这1块钱,她才继续留在了学校。67岁的张玉泉说,穆老师也给过我呀!他说,当时家里太穷了,穆老师一看他没上学,立即就来家访了。是穆老师给掏了1块钱,他才又回到学校。穆培芳当年的学生郭忠发说,穆老师也为我掏过那1块钱的学费啊……     老人们告诉记者,同学们后来聚到一起交流时才发现,原来穆老师当年给这么多学生垫付过学费。而穆培芳,当年的月工资是21元,家里还有一位老父亲需要照顾。     不仅如此,有更多的学生都在辍学之后因为穆培芳的家访而重新上学。他对当年的王宝纯说,宝纯哪,你不上学不行啊,以后后悔都来不及了;他找到学生米桂兰的母亲:大娘(穆培芳一直对学生家长以长辈相称),让桂兰上午上学,下午再去挖野菜,行不行?     1962年,穆培芳教的24班共34名学生,除一人因病去世外,其余33名全部如期毕业,多数考入初中。这在当时是一件在省报上被重点报道的“奇迹”。     一位叫王中英的学生当年也曾面临辍学,是穆培芳几次上门做通了工作。她后来参军,如今在北京退休。像这样的学生,穆培芳还有好多。     “爱”创造奇迹     因为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和营养不良,穆培芳的身体没几年就出现了问题。上级让他教任务量相对要小的“初小”,后来又安排他外出疗养。从1970年开始,穆培芳离开了教育系统,先后到多个部门工作,1999年从泊头市委学校退休。     在穆培芳的一生中,与这些学生们的相守只有短短的一两年,有的甚至不到一年。但令人惊讶的是,这短短的时间所结下的师生情谊,竟然跨越了半个世纪时光的打磨。穆培芳说,所有这一切的原因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     对学生,他只有一个“爱”字。郭忠发说,穆老师从不体罚学生,从不讽刺挖苦学生,他的教鞭始终没有指过一次学生,他没用白眼瞪过一回学生,没讥笑过一句学生,没叫过学生的小名,更没喊过学生的外号,“老师给我的是‘爱’,是鼓励,是自信”。王宝纯说,那年冬天有一次他因家中有事迟到了,到了学校,穆老师正往外看。“我一看坏了,得挨批”,但没想到的是,穆老师一看他急匆匆的样子,不但没责怪,反而问他路上冷不冷,“他用两只手摸我的脸,然后又抓起我的双手放到嘴边哈热气”。当年的小学生如今已是老年人,却对这样一个细节铭刻在心。       米桂兰说,那年去泊头考试,都是走着去,她小,走不动了,穆老师就过来背起她走。那天中午她没带饭,是穆老师给她买了两个糖粽子,那是她,第一次吃糖粽子……     从1962年送完24班以后,穆培芳的身体就实在撑不住了,虽然后来他又陆续教了一些“初小”学生,但那将近200人的“高小”学生还是成为他学生中的“主力军”。     步行百多里就为看老师一眼     虽然离开了教育系统,但穆培芳与这些学生们的情谊却没有就此中断。虽然大家沿着各自的人生轨道或务农,或当兵,或经商,或从政,但那份浓浓的师生情却一直保持着。        2011年师生欢聚     2007年师生欢聚       学生们不管去了哪里,总要记着给穆培芳来信。郭忠发退休后的第一件事是去看望老师。有一年正月初三,苏凤良、亢连珍、吕春良、李志深、米桂兰等同学相约到泊头来看望老师。他们上午在汽车站下车,那时候交通和通讯都不方便,他们步行了七八里来到粮站穆培芳家。但这时穆培芳刚好搬家,他们又步行七八里到党校,找到老师的新住处。遗憾的是还没有找到老师,于是他们又步行返回,到处寻找,在市区往返30里,直到下午3点才见到了老师。     还有一年刚过春节,郭忠发、郭忠清、刘长顺等同学相约去看老师,他们竟然步行往返100多里,只为看老师一眼!     米桂兰说,毕业后同学们都在打听着老师的去处,相约去看望。她记得,当她第一次步行去看望老师,当看到穆培芳的那一刻时,她禁不住痛哭失声。说到这里,64岁的米桂兰不禁又落下了眼泪。她身边的同学们也红了眼圈儿,大家说,他们与穆培芳的这份师生情不是逼出来的,不是买出来的,是从心里真正流出来的。     68岁的亢连珍说,自己的老母亲在生前就曾经不止一次地念叨:你们那个穆老师,太好了……     把老师接来住半年     穆培芳的老伴与他是同事,夫妻二人有着许多共同的学生。这些年来,这些学生们将他们当成自己的老人来对待。在采访中,记者一次次被这些已经年逾花甲的“学生”们那份尊师敬师情而打动。     至今,郭忠发仍旧记得穆培芳教给自己的那些“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惟有二月二十八,若逢闰年加一日……”他从小气管不好,病了的时候,穆培芳就去家里给他补课。     在采访中,不止一位穆培芳当年的学生用“孝敬”这两个字来形容他们对老师的感情。郭忠发说,尽孝有二,一是孝身,二是孝心。孝身是物质生活的保障,孝心是精神生活的满足,身心双孝才能算得上一个完善的“孝”。因为想到老师退休在家难免寂寞,他就千方百计想些办法让老师高兴。比如,知道老师曾经在科委工作过,对栽培植物有兴趣,于是他就到保定购买菌种,又买来培养基。老师喜欢嫁接果树,他就挑选优种树苗亲手种上。10多年前他给穆老师种的柿子树、枣树早已硕果累累,其中一棵枣树嫁接了8种枣,当地的媒体还曾经报道过。     学生们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关心着穆培芳。2010年穆培芳大病初愈,郭忠发打车把老师接到梨园赏花,约来几个同学一起陪着老师喝点小酒。2011年春,穆培芳的老伴去世,郭忠发又将老师接来赏花。今年的梨花节又要到了,郭忠发说,他现在就已经开始盘算这事了,“老师乐我就乐”。     穆培芳说,他和学生们的感情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师生情。别的不说,有时心里烦闷了,就去学生家里住几天。最多的时候竟然住了半年。有时家里只剩他一个人的时候,学生们就过来作伴,陪着他看家。     冬天,学生们给老师买来炉子、煤。郭忠发还给老师拉来一拖拉机木柴,木柴提前按照炉子的长度锯好,“直接烧就行”。     老师有难,学生们守护身旁     短短时间里穆培芳在学生们心中种下的温暖如一颗种子发芽、生长,最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跨越50载春秋的师生情。       穆培芳说,有一年下大雨,家中住房因年久失修漏得厉害。他的学生们知道了,来了,大家一起动手,组织人力抢修,换了屋顶,锤了地面,这房一直住到现在。还有一年,那天正下大雨,门洞的大梁断了。无奈之下穆培芳只好通知了学生们,大家又来了,冒雨维修,顶起了一根柱子,至今那根柱子还顶在门洞里。     经济上的帮助也让穆培芳念念不忘。他说,30多年前妻子得了重病,面对巨额费用,当时收入微薄的夫妻俩无力承担。这时候,同学们知道了,他们提供了第一笔6000元的费用,张玉泉连夜又送来5000元。第二次住院时,同学们又凑了2000元。第三次住院,王宝纯拿出8000元。那可是在30多年前啊!谁都知道在当时这都不是小数目。更让他无法忘怀的是,还钱时“给谁谁不要”,最后实在拗不过老师,也坚决只收一部分,其他的是“孝敬”老师的。     2009年冬,穆培芳因煤气中毒昏迷。他的学生们像儿女一样赶来了,而且在他的病床边守了8天8夜。救过来后没多少天,穆培芳二次煤气中毒,情况危急,学生们打扫了屋子,清理了院子,准备后事。同时没有放弃希望,在医院里日夜守护,背着老师吸氧,结果奇迹发生了,穆培芳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出院后,郭忠发仍旧在身边伺候,知道老师爱吃饺子,他就带着肉馅儿来,到老师家里包好煮熟,亲自喂老师。     “学生给老师最好的礼物,是荣耀和尊严”     从1995年起,这些穆培芳当年的学生们开始了他们每年的聚会——为穆培芳祝寿。今年聚会的日子因为穆培芳偶感小疾而推迟到了3月14日。那天,35名穆培芳当年的学生们聚到了一起,按照仪式,穆培芳上台就坐、起乐,然后由王宝纯唱礼:全体同学起立,向我们尊敬的穆老师: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在那一刻,这些早已当了爷爷奶奶的人,竟然如孩子般激动不已,不止一人在鞠躬时泪流满面!     曾经的苦难已经过去。但那些镶嵌在苦难中的人性的光彩却没有被时光消磨掉。相反,50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早已两鬓斑白,不复当年模样。但穆培芳和他的学生们却在这世事沧桑的变迁中依然守住了当年最为纯净的那份真情。在为自己祝寿的聚会上,穆培芳激动不已。他说,学生给老师最好的礼物,是荣耀和尊严。他更没有忘记自己“老师”的身份,就像50年前他站在讲台上对这些学生们一样,他仍旧发出了自己的殷切教诲:居家者,要尊老爱幼,日子越过越红火;经商者,要合法经营,大力创造财富,努力支援国家建设;从政者,要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最后还要提醒一句——要发家看娃娃,不管干什么,都要把子孙的教育摆在家庭第一位……     一位穆培芳的学生说,这些年来,已经有不止一位同学去世了。在今年的聚会上,同学们互相“鼓励”:咱们这个队伍不能再“减员”了!咱们还得好好陪着穆老师,年年这么热闹热闹……     编辑:卢伟丽 来源:燕赵都市网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奖代补
  • 2016/8/1 16:09:25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8 16:57:29
  • 秦皇岛7旬老太书写4万字手稿见证小区成长史
  • 2016/7/28 16:31:26
  •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 2016/7/26 16:13:47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6 16:12:08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