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刘敬行 靳普 通讯员 曹莺歌 文/图
闲暇无事时,孙华杰(右三)最喜欢陪老人们聊聊天。(资料图片)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在威县孙庄村西头,有一所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每天早晨从院子中就会传出《爱的奉献》悠扬的曲调,伴随着婉转的调子,小院里充满温情。3月6日,在明媚的春光中,记者走进这所小院,采访了在此居住的12位老人,以及义务赡养老人的孙华杰全家。
老人们的居室收拾的干净、整洁。记者来到时,两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正在院子里聚精会神地下象棋,旁边还有几位“观战”的老人,小院安详的场面充满了和谐幸福的气氛。
无依靠的老人让人心疼
在幸福院里有位77岁的老人叫孙庆华,只要提起小杰,泪珠子吧嗒吧嗒就落了下来,“要是没有他,说不定我早不在人世了呢。”当初建这座幸福院就和孙庆华老人有关。
孙华杰经营着一座橡胶厂,厂房边居住的孙庆华老人引起他的关注。老人拄着双拐,没有经济来源,膝下没有儿女,一间半坍塌的坯房就是老人的栖身之地,刮风下雪时,只能借住在孙华杰的厂房里。看着老人艰难的生活,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把老人接到家里来住,像儿子一样孝敬他。
看着老人露出的满足笑脸,孙华杰又开始思索了:像孙庆华一样的老人还有不少,他们都期望过上老有所居、老有所住的幸福生活。于是他产生了建一座养老院的想法,没曾想这一想法竟得到了三个弟弟和父母一致赞同。
筹资50万建起幸福院
2009年9月,四兄弟共同投资近50万元建设了一个占地2000平米的幸福院,院内设20多间房屋,可供40多人同时居住。由于是四兄弟共同建造的,这个幸福院就起名为“金龙四路”,主要事务由孙华杰打理。
有吃、有喝、看病还不花钱,70多岁的孟祥岭老人落泪了:“一天三顿饭食没有重样,屋里还有暖气,这样的幸福生活我这个孤老头子真是做梦也想不到。”
孙华杰兄弟照顾孤寡老人的事迹,很快传遍周围村镇,不少孤寡老人表示想来这里住,常庄乡西安村60多岁的齐式平就是其中一位。
这位老人双目失明,平时干活、做饭,只能靠着一根竹竿四处摸索,自孙华杰把他接到幸福院以后,老人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脸上常常带着笑容,不大爱说话的他也常常加入到老人们聊天的行列中,高兴地时候,老人还会拿出自己的“绝活”,给大家拉上一段二胡。看着老人的变化,老人的姐弟专门送来一面写有“行善事,促进和谐;献爱心,情暖人间”的锦旗。
12位老人幸福院里很幸福
如今,幸福院里陆续住进了周边村庄的12位孤寡老人。每年给老人们添置新衣裳,逢年过节还给老人们加餐、改善生活,再加上平时的各种费用,一年下来,要支出七八万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孙华杰却认为,钱花在老人们身上,值得!
孙华杰兄弟的善举得到许多人的赞许,更得到了同行的敬重和信任。去年和他们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北京垄迪公司的负责人来考察项目,得知孙华杰兄弟四人的事情后,欣然加大了合作的力度;西安一家企业也是在得知孙华杰的事迹后,与其加强了合作,他们认为,华杰做的是善事、好事,是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
3年过去了,孙华杰就像孩子照顾父母一样,照料幸福院的老人,被十里八乡传为美谈。他深有感触的说:“人活一辈子不能只是为了挣钱,有爱心,行善事,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人物档案>>>
孙华杰、孙华敬、孙华振、孙华才四兄弟,威县孙庄村村民。从2009年开始,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自掏腰包50万元建起一座养老院,并义务赡养与其无血缘关系的12位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对老人们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