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河北保定古稀老人13年用手绘和文字还原旧市井街巷
        正文浏览次数:96
  2014/12/13 10:53:5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燕赵都市网记者刘玲实习记者栗凤瑶文/图

 

    有一种信仰,他可以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谱写出壮丽的史诗;有一种责任,他可以使人在事世变迁中留下历史的记忆;有一种坚持,他可以使人13年如一日,在笔下留存老保定的繁花盛世。陈伯涛,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保定人,历时13年,用他的信仰、责任和坚持,手绘出老保定古城街巷图,记录下不为人知的旧事轶闻,还原了上世纪40年代末的古城风貌。

 

    “城市改造,触动了我的老城感怀”

 

    2012年2月10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古稀之年的陈伯涛老人,他精神焕发、鹤发童颜,给人一种亲切、向上的感觉。走进陈伯涛的书房,记者被张贴在墙上的《四十年代末府城中心图》吸引住了,一条条笔直的街道错落有致,一间间古老的房屋形态各异。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亲自走访考证过的,都是一笔一画自己描绘的。

 

     

    和很多土生土长的老保定人一样,陈伯涛是在胡同里长大的,穿行楼南街、唐家胡同、国公街、东大街、延寿寺等等都记录了他的生活时光。而且,从小时起,他就对老城那些历史感十足的街巷院落十分着迷。

 

    “1997年,听说双井那边要拆迁,我一下子就坐不住了,那么多有意义的地方一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想趁着这些老房子和老人们还在,多留下些可  供怀念、可供追寻的记忆。”于是,陈伯涛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追忆古城之旅。

 

    “1999年下半年,旧城拆迁全面铺开,速度太快了,眼看着一条条老街都倒了,真让人心疼啊!” 那时,陈伯涛每天凌晨四点多就出发,以步为尺,以目为标,挨街挨巷,逐门逐院详实记录,获取第一手资料,尽量判断院落旧貌。为时近半年,在拆迁完成之前将城内70%以上的街巷资料集成,据此在绘图阶段又不断走访,尽力补充完善,历时13年基本完成市内95%的街图,其中难度最大、费时颇多的《府城中心图》先后用了近两年完成。

 

    拜访百余老保定人抢救老保定文化

 

    陈老先生回忆起这十几年为还原街巷走过的经历,看上去显得很轻松,但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他本人能够体会。“十几年,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那些艰辛我都不愿意去想。”

 

    看着自己亲手绘制的老城街巷,陈伯涛对记者打开了他封存许久的记忆:“随着城市的变迁,象征着保定古城传统文化的老街旧巷、四合院等都慢慢不见了,了解当年故事的老人们也一个个离开了。我感觉我的工作就是在抢救保定文化。”

 

    老人说“抢救”一点也不为过,这些年,他对老建筑和老保定人有着极高的敏感性,一听到有相关的人或事,就马上赶过去,“能保住一个是一个”。陈伯涛告诉记者,虽然这样很辛苦,但是他看到古城文化在他的笔下保住了,内心总会有莫大的欣喜。 对于陈伯涛,绘图的工作可以自己去看,自己去画,可是文字工作只能靠走访获得。“房子拆了,人也走了,只能多方去打听。如今知道当年事的人也都七、八十岁了,要么是身体状况不好,要么都淡忘了,找到明白的知情人太难了!”说到这事陈老表示还有个很大的遗憾:“当年通过朋友知道有个曾经在房管所上班的老保定人,他了解很多老房子的事,对老保定文化也很感兴趣,可是当我去找他的时候,他已经半身不遂了,我还是动手晚了。”

 

几十万字手稿和手绘图集结成书

 

    2012年初,陈伯涛的手稿和数百张图画集《保定古城街巷史话图说》于一身,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成书出版。保定市著名方志学家尤文远尤其重视陈伯涛十三年的努力结果,出资出版了该书的续编,将陈伯涛舍下的部分街巷原稿一并刊出。

 

    一部16开本500余页的巨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复原了20世纪40年代以前保定古城原貌。打开书卷,仿佛穿越回了旧时的古城。全书通过“大院文化”“老街拾韵”和“旧巷云烟”三部分,将老保定衙署多、学校多、庙宇多、名人故居多、商业和作坊多的特点充分反映出来了。在市井中串连出衙署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建筑文化、庙会文化、民俗传说、名人轶事等,像镶嵌在大街小巷里一串串璀璨的明珠。 “出这本书我不图名、不求利,只为留下些好东西给后人看看。”在谈到对这本书的期许时,他说:“我做这些东西不一定对所有人都有价值,就算是给那些喜欢老保定文化的人一些历史资料参考吧!我的书来自民间,也一定要返回民间,希望老人们能重温儿时的记忆,年轻人能体会浓郁的古城文化。”

 

    古城情结没有终点

 

    “走完了所有的街巷,拜访了数以百计的保定故老,出了书,但是我现在一点也不觉得轻松。老保定的故事太多了,随时随地都在上演着,我还要继续挖掘,争取多保住一些。”

 

    陈老已年过七旬,但在追忆古城的道路上,他依然坚定并执着。“从退休到现在我一直也没闲着,每天都在探索,每天都在思考,感觉特别有精神头儿,这样身体也没毛病。”谈到家人,陈老略显愧疚:“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特别支持我。一直弄这个也顾不上家,这些年从没做过家务,小外甥上下学也没接送过。出书前校稿时间紧,老伴儿还得帮着看。” 记者在采访结束的时候,指着“府城中心图”上的天主教堂问陈老这里的变化情况,他耐心细致地给记者进行了讲解。说起这些老城的街巷,陈老显得非常兴奋,不由地把保定裕华路以北、东大街以南的很多老建筑都介绍了一番。“这里是老马号,旁边这是曾经的衙署。这里是原来的县学,也就是现在的县学街小学。你看看,这以前的北穿行街多热闹啊……”在陈老的讲解中,记者犹如身临其境,走进了百年前那个古香弥漫的老城。看着一张张画卷,听着一个个故事,深深体会到陈老那份永远解不开的古城情结。

 

        编辑:卢伟丽 来源:燕赵都市网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奖代补
  • 2016/8/1 16:09:25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8 16:57:29
  • 秦皇岛7旬老太书写4万字手稿见证小区成长史
  • 2016/7/28 16:31:26
  •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 2016/7/26 16:13:47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6 16:12:08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