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七旬老人做面塑,只为图个乐儿
        正文浏览次数:96
  2014/12/13 10:53:4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制作面塑的多是老艺人。


  面塑展览吸引眼球。


  小朋友既好奇又喜欢。

 

  色彩鲜艳的水果蔬菜,生动形象的珍禽异兽,寓意龙年大吉的各种神龙……昨日,在井陉县举行的民俗展览中,这些完全用面捏塑的各种作品让前来参观的人们惊叹不已。

 

  动物植物应有尽有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用面捏成的猪羊、寿桃、甚至是公鸡、龙都非常形象,而且这些面塑都5个凑成一桌,展示着一个主题,有五福临门、二龙戏珠等不同的寓意。虽然是用面捏塑的,但是动物身上的一根根羽毛,一片片鳞甲等小细节都表现的非常到位。

 

  惟妙惟肖的作品也让源自井陉县南张村的面塑工艺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没想到用面还能捏出这么逼真的动物,这种技艺真是太绝了。”参观展览的张先生说,他很好奇这种面塑的制作工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面塑制作需要细心

 

  为了探访面塑的制作流程,记者一行来到南张村。南张村的郝雨庭大妈今年已经76岁了,从27岁开始郝大妈就开始制作面塑。“要想制作好一个面塑,工序可多着呢。”郝大妈说,做面塑首先要和面、发面,等面发好了以后,再把面捏成自己想塑造的形状,“这个过程需要很大的耐心,比如捏公鸡,公鸡后面的羽毛就要一根一根的粘,要是不仔细,羽毛就会掉下来。”郝大妈说,面塑造型捏好了就可以上锅蒸了,等到把面塑蒸熟了以后,她再小心翼翼地把它从锅里拿出来,根据动物的不同形态为它们上色。

 

  “为了制作面塑,我从正月初七就开始准备了。”郝大妈说,有很多时候一个造型不是一次就能成功,要么是做的不如意,要么是上锅蒸了以后面塑就变形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再重来,“要是做出来的东西别人都不认得,那还不如不做哪。”

 

  学面塑的年轻人少了

 

  据记载,南张村做面塑的历史已经有200余年了,五光十色的面塑作品一直是新年庙会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是现在,南张村800多户人家中,真正会做面塑的只有七八家,而且也都是和郝大妈一样的老人。

 

  “这个东西不挣钱,而且又耗时间,年轻人都不愿意学。”郝大妈说,要想做出有新意的面塑,你要提前构思好一个图形,郝大妈说,从正月初七做面塑开始,她晚上就失眠了,不是忙着做就是忙着想,根本顾不上休息。

 

  不过忙活好几天,郝大妈最后能得到的报酬很少,“看到这种情况孩子们都不愿意再让我做了,说这个不挣钱,对身体又不好。”郝大妈说,她现在做这个就是图个乐,到了庙会那一天,让别人说一句“这个面塑做得真好!”她就满足了,可是要想让现在的年轻人学这个可就难了,“孩子们上了高中、大学都出去打工了,没人愿意花时间做这个了。”


  稿源:燕赵晚报责任编辑:孙晓灿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石家庄七旬老人生活简朴却热衷植树造林一辈子
  • 2016/3/11 9:03:49
  •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 2015/12/24 14:18:19
  • 为方便大家买菜 丰润七旬老人“赔钱”卖菜近20年
  • 2015/11/3 16:40:04
  • 武强老人义务扫厕护林一干39年 只为干干净净便民
  • 2015/9/29 16:55:28
  • 河间七旬退休干部16载自费十几万搜集抗战史料
  • 2015/9/6 10:28:57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