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编出版了132部主旋律图书,写作出版了4卷个人文集,成功策划了30集电视连续剧《焦裕禄》……谁能想像到,这些让人炫目的成绩,竟是一位老人退休后干出的业绩。家住省外贸宿舍的这位名叫陈新的老人,打造了一个人的“出版社”。
□文/本报记者 张瑞谦
图/本报记者 郄磊
不起眼老头儿“火焰四射”
说话缓和、态度和蔼,如果您在街头上、报摊前遇到陈新,您怎么也不会想像出来,这样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老人,竟然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今年已经71岁的陈新,退休前是出版社编辑。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陈新工作出色,几乎年年都被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曾被国务院人事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之前还两获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畅销书奖和中宣部颁发的国家图书奖。
2000年,陈新退休了。有了更多的时间,能够陪着老伴遛遛弯,侍弄花花草草,带带孙儿享受天伦之乐。陈新的晚年生活,原本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话是这么说,但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了,想停也停不了。”陈新这样说自己。在享受快意生活的同时,他舍不得放下自己那份对写作、出版工作的挚爱,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进入了写作出版事业的又一个高峰期。有朋友这样形容陈新:他退休后已不仅仅是发挥余热,而是“火焰四射”。
一个人的“出版社”
“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大红马,挎枪要挎盒子枪,嫁人要嫁英雄郎”,这是一首民歌中的歌词,也是陈新最喜欢的一句话。因为它颂扬一种昂然向上的精神和高标准的要求,与文字打交道,陈新主张“行文要行正气文,编书要编正气书”。
正是在这样的自我要求下,退休后的陈新先后主编出版了132部红色经典和其他题材的主旋律图书,其中既有《闪闪的红星》、《小英雄雨来》等儿童文学经典之作,也有钱学森、邓稼先、孙家栋、袁隆平等长篇传记文学;既有孔、孟、老、庄等先秦诸子的哲思图书,也有关公、韩信、岳飞等中国民间文化;既有李大钊、瞿秋白等革命先躯的红色典籍,也有雷锋、刘胡兰、焦裕禄、王进喜等英雄篇章。
这些书,不仅取得了数以百万元计的经济效益,还有10部荣获“国家图书奖”,18部被中宣部列入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图书。有人算了下,132部图书大体相当于一个中等出版社一年的出版总量。难怪有人说,陈新打造的是一个人的“出版社”。
写作已成生活的一部分
1940年出生的陈新,眼睛不太好,还不会用电脑。但即使这样,直到现在,陈新还在坚持创作。“每天三五百字,已经成了习惯,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了!”陈新说。退休后,陈新整理出版了4卷本的《陈新文集》,这部分为长篇小说卷、中篇小说卷、短篇小说卷、非小说卷的著作,被读者所称赞。
前一段时间,这位老人还以他的激情和智慧,作为总创意,成功策划了30集电视剧《焦裕禄》。为了把《焦裕禄》搬上荧屏,陈新付出了许多心血,不仅物色编剧并与之赴山东、河南等地共同采访;还要与焦裕禄的亲属联系,获得他们的信任与委托;更需要寻找出资单位,并与制作方反复洽谈,前后两年半之久,一波三折,最终成功拍摄完毕。这部连续剧,预计近期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过两天,还要去山东,参加一个文学研讨会。”陈新说。这位71岁的老人,用他的坚持和才情,塑造着人生事业的又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