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燕赵都市报保定电(见习记者刘浩)“三无老人”指的是无赡养人、无居住场所和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他们不但生活困苦,更长期被社会所忽视。11月26日,第十期燕赵都市报组织的全民义工活动再次走进保定第二福利院,用行动关爱这些“三无老人”。
无声的劳动无声的爱
11月26日下午2时许,燕赵都市报召集的来自全市各地的义工走进了第二福利院的大门,由于地处南市区大祝泽村,交通十分不便,很多义工都是徒步1公里才赶到。
盲老人刘三小与义工们聊天
老人不仅搬进了新楼用上了地暖,更早早贴上了春联。
没有过多的仪式和寒暄,30多名义工分成两组开始打扫第二福利院的大院。由于已是第十期活动,义工们对劳动内容已经驾轻就熟,扫地、洒水、捡垃圾,大家无声而认真地劳动着。
在这些义工中不仅有十期全部参加的“老义工”,更有通过燕赵都市网网络报名的年轻人。
今年58岁的罗淑敏大妈便是一位义工中的“老人”,从燕赵都市报上看到第一期召集全民义工的公告后,便第一个报了名。“我期期都跟着,要是我有事,就派我的小孙子来,让孩子也体验一下。”认真扫地的罗大妈乐呵呵地说。
而在人民银行工作的王林勇则是新加入的义工,他在活动前期还在燕阵·保定论坛上发起网络活动,号召网友多发帖,将积分对换成香皂、洗涤液等奖品捐给第二福利院的三无老人们。“我觉得大家网上的积分虽然是虚拟的,但好好利用也可以为社会做很多事。”今天王林勇率将自己2000多积分换成了香皂送给了第二福利院。
再见盲老人刘三小
本报组织的“全民义工活动”曾在4月中旬便来过第二福利院。当时第二福利院苦苦支撑,4年来仅收到一笔捐助,全院仅有9名员工。这些三无老人都住在1958年的危房中,生活条件十分艰难。
在全民义工和本报的共同努力下,不仅为这些三无老人募捐了大批的急需物资,安装了新的洗衣机和马桶,更通过报道引起了民政部门的关注,30多名三无老人顺利搬进了硬件设施更好的新楼上。
“这些老人在平房时特别不讲卫生,有的智力有问题甚至在屋里大小便;但现在搬到新楼上,条件好了他们也知道干净了,卫生保持的非常好,我们省了很大的心。”第二福利院边志明院长高兴地说。
在这些老人中有一位特别的老人,很多义工劳动完都跑到了他的屋里跟他聊天,他就是盲老人刘三小。
自幼便双目失明的刘三小是第二福利院的老住户了,据边院长说,他都不知道刘三小是什么时候来的。虽然双目失明但刘三小却十分开朗,义工们在干活时,他就坐在院里给大伙一首首地唱军歌。
“感谢党、感谢胡总书记、感谢温总理、感谢你们这些好心人。让我过上了好日子!”经历过战争的刘三小老人用最质朴的方式感谢献出爱心的义工。
“希望你们以后常来!”
第十期义工活动不仅有30多位义工献出时间和精力辛勤劳动,更有一些企业和慈善人士捐钱捐物。在短短一个周的时间里,全民义工共募集善款1600元,洗涤液、香皂等日用品200余件。
“上次你们来已经给我们捐了很多东西,自从报道后,很多人都来捐款捐物,大件的东西我们暂时不缺,就是缺少这些日用品,这些老人都有智力问题,日用品到他们手里损坏的特别快。”根据边院长的要求义工们将钱购买了数百件日用品一同送到了第二福利院。
据了解,第二福利院还可能接受徐水、定州等地的三无人员50多名,第二福利院将成为保定市专门接受三无、智障人员的福利机构。 义工们临走时,边院长语重心长的说:“希望你们以后常来这里看看,我替这些老人们谢谢你们了!”
编辑:卢伟丽 来源:燕赵都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