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燕赵都市报衡水电(通讯员李军响、记者李海菊)刘恒信是深州市榆科镇高士庄村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可他孝老爱亲的感人事迹却很不普通。就如名字中的“恒信”二字一样,刘恒信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恪守着当年对父亲的一个承诺:照顾父亲的二姑田书格。如今,田书格老人已经109岁高龄。
田书格老人早年命途多舛,年轻时失去了丈夫,孑然一身,年老后行动不便,逐渐失去了劳动能力。上世纪80年代初,田书格被侄子,也就是刘恒信的父亲接到家中照顾,随着父亲年事渐高,接力棒传到了刘恒信手中。
其实在很多外人看来,刘恒信并没有照顾田书格老人的义务:按照早年间的传统,老人已经出嫁,作为“娘家人”没有照顾赡养的责任,何况刘恒信还是侄孙辈。可在刘恒信看来,于情,老人是自家长辈,于理,父亲曾经答应过给老人养老送终,因此于情于理他都有责任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义务。
刘恒信家的条件也不是很好。作为唯一的儿子,他家中有母亲需要赡养(父亲刚刚去世),儿子尚未结婚,小女儿还在上学,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家6口人的日常花销基本全靠刘恒信夫妻二人种地维持。早几年刘恒信还能经常出门打工,攒下些积蓄,近两年田书格老人的身体越来越差,为了能更方便的照顾老人,44岁的刘恒信没有再出门打工,农闲时在附近打打短工,挣的钱只是刚够补贴家用。但刘恒信和家人却从来没有抱怨过:老人上了年纪醒得早,刘恒信也就每天早早起来,照料老人穿衣洗漱;天气好的时候就扶着老人出去走走,晒晒太阳;老人耳背的厉害,刘恒信就耐心的当起了“传声筒”和“扩音器”;晚上家人都休息了,刘恒信还要惦记着去看看老人的被子盖好了没有,需不需要起夜……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里人都说刘恒信这是在养自己的亲奶奶。
田书格老人的身体不好,上世纪八十年代刚搬到刘恒信家的时候,就曾做过肿瘤切除手术,当时是家庭联产承包实行之初,为了给老人看病,刘恒信的父亲把家里刚有的一点积蓄全拿了出来,给老人看病、买药、买营养品,家里因此比别人家又躲过了几年苦日子。由于当时医学条件有限,手术做的不彻底,老人的身体一直很虚弱,刘恒信家从没让老人断过营养品,逢年过节时改善生活,也总是先让老人吃饱吃好。九十年代时老人的病情再次恶化,医生建议保守治疗,因为老人身体不好,术后恢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花销也很大,但已经“当了家”的刘恒信为了老人身体考虑,还是决定进行手术。在刘恒信一家人的悉心照顾下,当时已经80多岁的田书格老人术后恢复的很快,复查时连医生多说这样的恢复效果实属不易。现在的田书格老人,除了因为上了年纪耳背的厉害,腿脚不是很好以外,身体依旧硬朗,思路清楚,说话也很有精神。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刘恒信夫妇的影响下,刘恒信的两个孩子也十分孝顺,每次回家后总是先去问候祖奶奶和奶奶,陪两位老人聊聊天,说说外面的事情。平常在家也总帮着料理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
刘恒信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老人能够健康长寿,即便以后他岁数也大了,自己的孩子也会接着照顾老人,把这种孝老爱亲的传统作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
编辑:卢伟丽 来源:燕赵都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