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平山老农隐山林10年著书不辍(图)
        正文浏览次数:89
  2014/12/13 10:44:2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白天山间劳作,晚上点蜡写书,已成书五六部,最大心愿是书稿出版

 

      ■十年来,张天增的很多书稿都是靠着蜡烛和手电照明写成的。


      隐居深山,尽享田园,平山县温塘镇板山村村民张天增,虽已花甲之年,仍笔耕不辍。文化程度虽只有小学,但酷爱写作的他,已先后写就了多部中短篇小说。尽管,这些作品并未付梓,然而对于张天增而言,却是自得其乐。


      深山老屋,老农写书忙

 

      11月18日,冬日里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在距离温塘镇10公里的板寨山脚下,几间老屋藏隐在一片已经掉光了叶子的树林中。老屋用青石垒砌而成,屋前,几只鸡正在悠闲地啄食。老屋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在神情专注地整理着书稿。这位老者,就是被当地人称为农民作家的张天增。


      张天增今年61岁,完小都没有上完的农村汉子,愣是迷上了写作,而且一写就是10年。


      屋子里光线暗淡,漆黑的桌子上,放着几部书稿,还有一部已经印刷好的书。张天增递给记者一部新写的书稿。


      拿起这部书稿,只见扉页上写着《范新友传》,全书共五万字。这部书以一个打工仔范新友进京打工的经历为主线,介绍了其打工期间经历的故事,全书最后落脚至范新友回乡带领乡亲发展旅游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村民致富。


      十年隐居,写书五六部


      除了《范新友传》,张天增的案头还放着五部书。准确地说,应该是书稿。其中的《家史》,是一本装订好的印刷物。记者仔细翻看才发现,这本自称是业余出版社出版的书,其实就是简单的印刷物,而并非正规出版社出版。


      “找人给印的,自娱自乐。”张天增说,“我以前写的东西的确都是胡编乱造的,2009年,父亲让我写家史,这可不是件小事,而且必须得是事实。”为了了却老父亲的心愿,张天增开始走亲访友,查找资料。历时将近一年,家史终于写成了。除了这本家史,张天增还写了纪实性小说《陕北奇遇记》,以家乡为蓝本的《宏崖山生态风景区传奇故事》等等。


      手电照明,十年如一日


      2010年,张天增终于告别了无电的日子。而在此之前,他的很多书稿,有不少是借着手电和蜡烛的微弱光线写成的。


      1999年,张天增离开了家乡板山村,来到了村子10多里外的板寨山脚下。当时,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已成人,没有多少事可做的他,想到板寨山脚下有一个老屋,屋子里已经多年不再住人。


      “这是大圣堂村张生生家的房子,他很多年不住了,我想来这里住一定很清静,于是跟他一说,就来了。”张天增说。他告诉记者,这间老屋是明代修建的,一直没有大修过,但依然很结实。


      平时,白天在山间劳作,晚上有了灵感,张天增便点上蜡烛,或者照上手电写东西。起初,只是写些小故事。其中有一篇,叫《饮马坑传奇故事》,说的是附近的韩台村,有一汪水潭,寒冬腊月不结冰,而且还冒热气,当地人叫这汪水潭饮马坑。根据人们传说,张天增便写了这篇故事。


      毕生心愿,书稿成书


      隐居了10年,写就了多部书稿,但对于张天增而言,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在有生之年,能见到自己的书稿变成真正的书。


      如今,听说了张天增的经历后,不少都市里的驴友也多有前来拜访者。其中,也不乏一些文人,每逢遇到这样的市民,张天增都不忘耐心求教。(记者刘勇峰)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 2015/12/24 14:18:19
  • 昌黎八旬老农“还原”38首抗战老歌
  • 2015/8/12 16:49:58
  • 衡水八旬农民10年写出长篇抗日小说
  • 2015/6/25 9:01:30
  • 赵县66岁老人第一次参加高考 已自学10年
  • 2015/6/8 15:02:40
  • 平山摄影师5000多张照片定格48名抗战老兵非凡人生
  • 2015/6/1 9:39:48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