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天记录一点东西,成了运河区菜市口社区79岁的老党员赵汝莘老人的习惯,而且这一记就是40年。9个笔记本,记录着家事、国事、天下事,还浓缩着生活中的点滴和时代的变迁,赵老的日记也成了一份珍贵资料。
记日记
受父亲影响
说起记录的好习惯,赵汝莘老人坦言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赵汝莘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年轻时就每天写日记,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自己遇到的,或者听说的,他的父亲都会用简单的几句话记下来。小时候,他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他改变了想法。
那是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村里发生了一起案件。后来罪犯被抓了,立案时却查不到犯罪时间,问了很多人,大家都说得模棱两可。这时有人提议向赵汝莘的父亲询问,果然父亲的日记里有案发时间记载,案件了结,罪犯得到了应有的惩处。这事对赵汝莘的触动很大,后来村里的人有不知道的事,都来找父亲,更让他觉得有种自豪感。
参加工作后,赵汝莘在酒业专卖处做记账员,负责财务管理,每天记录财务支出的同时,也让他想起了记日记,这一记就是40年。从那以后,记录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退休后,他仍然保持着这个好习惯,将每天的事情,简明记录下来。
日记成
抗震救灾档案
赵汝莘老人的记录本,大大小小有9个,有的已经泛黄。仔细翻看发现,他记录的内容有国事、有家事、有个人、有他人。赵汝莘笑呵呵地说:“我的记录本还起到过大作用呢!”
那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引发全国人民的关注,沧州地区也成立了抗震救灾办公室,奔赴灾区给予支援,赵汝莘被抽调过去帮忙。每天发放物资、接收伤员,大家忙得焦头烂额。等到救灾完毕,上级要求交一份比较详细的救灾资料存档。这可难坏了负责人,“根本没有准备,上哪去找这两年的资料。”这时,大家想到了赵汝莘,他的记录本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时间、地点,以及做的事情,还有准确的数字,整个抗震救灾的过程一目了然。这位负责人高兴万分:“多亏了老赵,要不咱们弄档案就麻烦了。”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家事、国事,亲朋好友有不清楚的地方,就去问赵汝莘,他的记录本成了“知识宝库”。
点滴
记录时代变迁
记录本上,每日的开销也记得非常详细:小到柴米油盐,大到买房装修,花的每一笔钱都有详细的记载。赵汝莘回忆说,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工资不高,一家5口人,生活上不算富裕,要是不精打细算,日子更不好过了,所以必须记清每日的花销。
如今艰难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再次翻看记账本,除了慨叹那时生活的艰辛之外,更多的是为生活的变化而欣喜。“看我的工资,一直都在涨。”赵汝莘翻着记账本,笑呵呵地说。赵汝莘指给记者看:“1970年到1980年,十年间我的工资涨了4块多,2000年到2011年,又一个十年,我的工资涨了3000多。”老人越说越兴奋,“再看看这些生活用品、家用电器越来越多样化,几十年间,我们的衣食住行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9本记录本,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件事,一笔账,而是记录了一个年代,浓缩着几十年来的时代变迁。
编辑:卢伟丽 来源:沧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