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说起“漂”一族,人们大多会想到为了事业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而我们周围还生活着这样一群“漂族老人”,他们或为了照顾孙辈,或为了与子女团圆,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来到儿女所在的城市。由于远离故土,身处陌生的生活环境,在颐养天年、乐享天伦的同时,他们内心也滋生着孤独与失落。
“漂族老人”的孤独与烦恼
儿子、儿媳从事建筑行业,平时常驻工地。为了照顾孙子,3年前,年近七旬的吴老太从安徽老家来到唐山。
这3年来,吴老太每天的生活基本上是菜市场、住所和孙子的学校三点一线。因为一口安徽乡音妨碍了交流,老人和邻居没什么交往。面对陌生的环境,她也不太愿意出门,洗衣做饭之余,只有看看电视打发时光。后来,儿子为吴老太买了一条小狗,老人就一边遛狗一边捡些破烂,想“卖点钱补贴家用”,却遭到了儿子、儿媳的强烈反对——“家里又不缺钱,何必呢?”
其实,吴老太只是想找点事情做。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看不到熟悉的风景、听不到熟悉的乡音以及不同的气候和饮食习惯,都让老人觉得“憋闷”。尽管儿子在物质上照顾得很周到,但老人还是觉得孤单,她十分想念家乡的老屋和那些老街坊,打算等孙子上中学后返回家乡小镇,过原来那种简单却熟悉的生活。
“金窝银窝,比不上乡下的草窝。”居住在张大里社区的黄大妈说。黄大妈的女儿去年在市里安了家,为了尽孝道,特意将父母从农村老家接到身边照顾,但他们却不适应新生活。看到父母经常闷闷不乐,黄大妈的女儿也很无奈。
黄大妈告诉记者,在城里吃得好、住得好,没事儿还可以遛遛商场、逛逛公园,但时间一长,自己和老伴儿就呆不住了。“在老家,每天喂喂鸡,拾掇拾掇菜园子,出门就看见熟人,大伙儿一边吃饭一边唠嗑儿。现在住在高楼上,一点儿地气都不接,出门儿两眼一抹黑,谁都不认识。”黄大妈说,女儿、女婿工作都很忙,每天早出晚归,自己和老伴儿呆在家里没着没落的,还不如在老家生活得踏实。
记者走访发现,在我们身边,像吴老太、黄大妈这样为了儿女“漂”在异乡的老年人为数不少,很多“漂族老人”内心有着比较强烈的孤独与失落感,“没有朋友”、“想家”成为他们最大的烦恼。
孤独源于缺乏心理归属感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已超过2.6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26%。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流动人口的增加,“漂族老人”的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这些老年人背井离乡,脱离了原本熟悉的社会关系,面对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必然会因为不适应而感觉孤单,虽然他们和子女生活在了一起,但年轻人一般工作繁忙,少有时间陪伴父母,老人们的孤单和寂寞无法排解,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唐山市人民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心理医生李秀玲说。
李秀玲指出,“漂族老人”的孤独与失落,源于缺乏心理归属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能够给老人足够的安全感和心理慰藉,一旦转换环境,老人就必须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才能适应新生活,而这些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对于物质生活已经获得满足的老年人而言,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显得更加重要。一旦生活环境发生改变,老人需要尽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找到新的精神寄托。”李秀玲建议,“漂族老人”应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环境、新生活,不要因孤独而自我封闭,在行动上要敢于主动与他人交流,多参与人际互动,逐渐扩大社交范围,尽量多参加一些文化娱乐、体育锻炼等活动,培养新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
该为“漂族老人”做些什么?
大部分“80后”都是独生子女,老人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既能帮儿女分忧,又能得到儿女们的照顾,两全其美。那么,子女怎样才能帮助“漂族父母”融入新生活呢?
李秀玲建议,年轻人在工作之余,要尽量抽出时间陪陪父母,多与他们交流沟通,给老人一个倾诉的出口;不要只用物质的方式孝敬父母,应深入了解并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子女应尽可能地体谅老人的生活习惯,鼓励老人结识新朋友,帮助他们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此外,来自社会的关爱也能够帮助“漂族老人”尽早适应城市新生活。社区工作者高女士建议,街道和社区应将外来老人作为重点关注对象,通过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现在不少社区都开办了老年人活动中心,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结交投缘的新朋友。”
除了在心理方面遭遇危机外,“漂族老人”还普遍面临着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难以衔接的问题,为此,应加快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改革步伐,逐步降低城市老年社会服务与户籍的关联度,提高老年社会服务的社会公平度。帮助“漂族老人”融入城市新生活,将是一项长远的社会系统工程。
胡杨
稿源: 唐山晚报 编辑: 黄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