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住高家屯的赵淑英,退休后不安于在家消磨时间,通过看书自学和找老师学习了用水晶珠和丝网编织工艺品。7年来不论严寒酷暑,她一直没有中断过钻研。如今64岁的她早已成为编织 “大师”,经常有邻居慕名前来学习。同时,她还指导身边的残疾女孩和下岗女工进行编织。“每天教大家编织,再找渠道把货卖出去,看着大家挺有劲头的,我也觉得生活很充实。”9月21日,在赵淑英家谈起现在的生活,她满意地说。
赵淑英住在老式的筒子楼里,地方虽然不大,但随处可见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客厅桌子上放着晶莹透亮的纸巾盒,柜子上摆满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地上还放着一盆高大的丝网牡丹花……赵淑英介绍,刚退休时她在社区里帮忙,听到有些下岗职工想学点编织技术,她便记在了心上。“逛街时看着有人在卖水晶珠编织的小装饰品,我就问人家是怎么编的,慢慢地就学会了。”随后,赵淑英买了许多关于编织的书自学、去市总工会和老师学习、再到卖材料的小摊前请教老师。“这个学起来也挺简单的,但就是要不断地掌握新东西,这样才能编出好看的样子。”
7年来,赵淑英的编织技艺早在小区内出了名,求学的人络绎不绝。“每周四我都到南新村社区去教学,每节课大约教20人。”
去年冬天,有一个腿部残疾的女孩,20多年来从未出过家门,赵淑英虽然双腿关节骨质疏松腿脚有些变形,但听说小女孩想学编织,还是坚持每周坐公交去家里教她。“跟我学这个的有好多是身体残疾的孩子或是下岗女工,只要她们想学,不管多累我都尽量把她们教会了。”
现在,赵淑英和她的“徒弟”们编织的装饰品、各种花饰,经常被社区当成礼品送给来宾,除了自我推销,有时他们还能收到一些订单。赵淑英说:“我会亲自到北京去进货,拿回的材料便宜些,然后再分给大家一起编,尽量把活分给一些生活困难的人,这样大家既丰富了生活,还能创点收。”
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