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文艺风采
首页 >> 老年文艺风采 >> 民间老艺人
深州:六位老农传承“老丝弦”数十载 重拾传统文化
        正文浏览次数:5546
  2015/4/17 10:07:11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日前,笔者在河北省深州市西辛庄村见到了70多岁的村民牛占峰,村里人都喜欢称他“老牛”,不仅因为他姓“牛”,更因为他对“老丝弦”传承异常执着。

    夜幕降临,“老牛”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吃罢晚饭,放下碗筷,便急步赶往村委会老丝弦剧团,和另外几位农民丝弦师傅开始保持了数十年的事业——保护传承“老丝弦”。

   “修下九辈仙,学会老丝弦”。“老丝弦”独特的唱腔在给人们带来独特韵味和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为学习者增加了不小难度,再加之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学习者愈来愈少,深州老丝弦曾濒临失传。

    20世纪70年代,西辛庄村六位农民师傅重拾老丝弦,组建老丝弦剧团,一直延续至今,“老牛”便是其中一位。如今,最年长的吴振海已年近八旬,最年轻的团长李至善也已年逾六旬。

    谈及传承深州老丝弦的初衷,李至善感慨地说:“‘老丝弦’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是经典的地方剧种,俺们这些老艺人有责任传承好,发扬好。”为传承“老丝弦”,又不耽误农活,他们每天晚上聚在一起,一边演奏,一边研究规范技法,完善剧谱。就这样,一坚持就是数十载。为支持这项事业,村“两委”专门在村委会安排活动场地,并提供水、电等便利。为节省开支,几位老人设法从机关单位找来废纸,利用反面写谱,还经常自掏腰包购买乐器、服装等设备。

    从老牛口中得知,为传承“老丝弦”,先后自掏腰包7000多元,还经常写谱到深夜。他介绍说:“如今生活条件好啦,儿女都成家立业啦,投入再多精力物力也要传承好‘老丝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几位老人的努力下,深州老丝弦重放异彩。几十年来,他们累计整理《江须分家》、《金铃记》等50多个传统“老丝弦”剧本,并总结出精髓腔调韵律。

    如今,西辛庄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老丝弦”,晚上观看老丝弦演奏的人越来越多,老丝弦剧团也发展30多人,还在北榆林村等多个村庄传承发展起来。2013年,深州老丝弦正式列入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积极整理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春节,在京举行的“第十一届德艺双馨全国文化活动展示赛”总决赛中,西辛庄村老丝弦剧团凭着独特的唱腔和完美的表现,荣获戏曲组银奖。

     翻看一本本手写的剧谱、手抚一个个装满服装道具的大箱、聆听一段段精彩的演奏……深州老丝弦这一优秀地方剧种、传统文化一定会越走越远,不断发扬光大。


       相关链接:

    “老丝弦”即深州老丝弦,属全国稀有剧种之一,发源于200多年前,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已流传进京,曾盛行一时,后几经起落,最后仅在深州市西辛庄村系统地保留下来。

      深州老丝弦唱腔又称“八句娃娃腔”,以八句为循环段,板式有散板、头板、二板、三板等,伴奏以板胡、曲笛、笙、二胡、唢呐为主,唱法最大特点是在后半板或后半眼而非整板整眼上起调,因此唱腔婉转、曲调圆滑,别有韵味。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巧手绣得“猫头鞋”
  • 2015/9/14 10:49:00
  • 一位自得其乐的老者
  • 2015/8/6 11:24:06
  • 古稀老人收藏800多部相机 欲卖出陪老伴旅游
  • 2015/8/4 15:11:04
  • 七旬农民翁的八年石雕情
  • 2015/7/23 10:45:20
  • 老张心中有杆“秤”
  • 2015/7/16 14:36:24
  •  热点文章导读 
    一位自得其乐的老者
    侯金山:老年风采摄影作品(五)
    侯金山:老年风采摄影作品(八)
    古稀老人收藏800多部相机 欲卖出陪
    晨练大妈头顶小猫金鸡独立 引网友点赞
    品茶悟道皆妙哉——访著名军旅书法家张
    老有所乐、所为的农民书法家孙英华
    张增良——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封龙山书画院院长
    【河北梆子】蝴蝶杯——出城来步轻快和
    巧手绣得“猫头鞋”
    一次盛况感人的巴黎书法艺术展——访省
    河北书法家籍育贤书法作品欣赏
    老张心中有杆“秤”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